不知道谁说过,年轻人是不喜欢于永正老师的课的,一位老人家,就这么读呀读呀说呀说呀的,一个弹眼落睛的精彩环节都没有;但是,一旦有了一点经验积累,便会慢慢品出于老师的课堂的滋味。
用秀老师的话来说,他的课,是素颜的课。
用启功先生的话来说,他真正做到了“行文(上课)简浅显,做事诚平恒”。
这一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没有一句话看不明白的。意思有两层:一是先不论上篇的“口语交际”、中篇的“习作教学”,哪怕是下篇的“理论探索”,也都是明白如话,没有一句艰深晦涩,字字句句清透明亮、一览无余;二是他的课,一如溪水一般纯净,每个步骤、每句指导或小结,都从不装腔作势,都是说给孩子听的。
但是整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一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做起的课题,三十多年过去,直到今天依然有着无比鲜明的现实意义。
于老师的“言语表达交际训练”,正是切中了习作教学目标应试化、内容片面化的顽疾,开创性地将习作教学与国民素质的培养真正链接起来,强调习作目标的交际性、习作内容的生活化,在习作教学中开辟了一条新路。转述通知写留言条、写寻物启事、写表扬稿、写介绍信……这些应用性的文章,是真正跟学生的生活发生关系的,也是在长期的教学中被忽视;《吸烟的危害》《爱鸟》……在这些课例中,查阅资料、梳理资料的环节那么自然地进入了课堂;即便是想象作文(《四毛的故事》、活动作文(《考试》),于老师也会向孩子强调自己要来读你们的作文,或者是过后寄给于老师,读者意识、交际意识被极大地唤醒。
要想开发出这样的好课来,教师一定要把教室的围墙、学校的围墙拆除掉,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投向真实的生活,不断去发现甚至创生写作素材,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与成长的一种方式。
作文,不是在课堂里、在稿纸上作出来的,它是在田野里、天空下、广阔无垠的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我想到自己之前在班级里做过的一些常识,比如跟幼儿园联谊啊、找寻笔友啊……都是于老师的“言语表达交际训练”思想根系上旁生出来的分叉。只是,我们是懵懵懂懂、陆陆续续地在做,收效也当然比较微。
会教写作的人,一定要是会写作的人;会写作的人,一定是跟生活联系得最紧密的人。我希望自己能是那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