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金融·投资·理财@IT·互联网
其实瑞幸薅的是中国人的羊毛。

其实瑞幸薅的是中国人的羊毛。

作者: 胖橘财经 | 来源:发表于2020-04-04 22:34 被阅读0次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胖橘财经”。

       好看的人都关注我了~

    ▲今天是胖橘陪伴您的第179天!

    浑水做空瑞幸的报告很长,我这里就不贴了,贴了你们也看不懂。

    反正这份报告的核心就是一句话:瑞幸在割资本主义的韭菜,薅资本主义的羊毛。

    于是乎,很多网友纷纷出来为瑞幸站台,并为其安各种华丽的头衔:

    国货之光、美利坚韭菜收割机、纳斯达克泥石流、一个没有感情的优惠券机器、刷锅水界的卡丽熙、2019年世界烧钱大赛的无冕之王、股价魔力挺代言人、瑞.民族之光.幸咖啡。

    反正头衔比龙妈的还长就对了。

    但事实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先看看瑞幸的上市的许多违反常理的地方:

    1.味道未经市场认可,却大量开店。

    餐饮店或者饮品店最重要的差异是口味,且不说红极一时的网红店,比如喜茶,一点点,鲍师傅等。开分店的前提是已有店已经饱和,至少也要达到单店盈利。而瑞幸从第一家店就未受到市场的认可,随着开店数量的增加,亏损进一步扩大。在2018年,光店面租金,人工成本和原材料这三项已经占了收入133%,别说单店盈利,即使售价或销量涨2倍,依然很难做到盈利。

    2.基本面未变化,估值却大幅提升。

    回顾一下瑞幸的融资历史:

    2018年6月,瑞幸进行了天使轮融资,融资1.9亿美金(之前为均为债务融资)

    2018年6月, A轮融资,融资2亿美元,总估值10亿美元;

    2018年11月,B轮融资,融资2亿美元,总估值22亿美元;

    2018年4月,B+轮融资,融资1.5亿美元,总估值29亿;

    2019年5月,ipo上市,融资约6亿美金,上市估值40亿美金。

    3.资本运作优先于实业经营。

    回顾瑞幸的发展,无处不在可以看到资本运作的影子。

    资本运作和实业经营的目的有时候是冲突的。做实业是为了赚取企业自身创造的利润;而资本不是,把规模做大,故事讲好,就可以赚取资本增值的收益。即使一家公司从成立到死亡没有创造出任何的利润,但只要资本增值了,资本家就会获益。

    如果从一开始就是只是为了资本的增值,而违背商业的本质,就会导致实业的失败,这样的“增值”也只是一场骗局。

    从瑞幸的融资历史中,可以看到很浓的资本运作的意味。

    那么问题来了,就连我们普通人都看出来瑞幸上市存在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明明就是一个无敌烧钱的黑洞,难道美国的资本家都这么傻,心甘情愿烧钱给中国人喝咖啡。

    当然不是,资本家可比你聪明好几倍,尤其是江湖经验老辣的美国资本家。

    那么,美国资本家到底看上了瑞幸的什么?

    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下瑞幸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打法。

    01 短期

    先说瑞幸的短期打法,用一句话来概括:以咖啡作为切入点。正如瑞幸在招股书的使命所说:starting with coffee.

    为什么瑞幸要以咖啡作为切入点呢?

    我先要向大家介绍两个词:Grabber和Holder。先说结论:瑞幸把咖啡当作Grabber,而星巴克把咖啡当作Holder。

    那Grabber和Holder是什么意思呢?这两个词是斯坦福大学教授Edison Tse在他的书《源创新》中提到的:

    “Grabber”是任何可以吸引人兴趣的概念,它可能是一个美好的前景,一个新的价值诉求,一个令人兴奋的产品,一种时尚,“Grabber”触动人的感性而不是人的理性。“Holder”是能使人从中得到真实利益的实体,它对应着人的理性。

    什么意思呢?

    消费者需要“Grabber”来激发兴趣,也就是互联网行业常说的“爆款产品”,吸引眼球带来流量。与此同时,还需要“Holder”产品去承接消费者有品牌依赖度的习惯性消费,同时商家可以提高客单价、毛利润率、复购率等指标,形成正向循环。

    举个栗子,就像4.1罗永浩的直播噱头就是:不赚钱,交个朋友吧。

    这就叫Grabber。商家向消费者伸出一条细细的钓鱼线,为的是将来用Holder钓到消费者更大的鱼。

    那为什么我说瑞幸把咖啡当作Grabber,而星巴克把咖啡当作Holder呢?

    说星巴克把咖啡当作Holder很容易理解,星巴克自1971年成立以来,咖啡头牌的地位已经明摆在那里了,而星巴克自1999年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20多年来在中国市场赚的是盆满钵满。

    接着说瑞幸,为什么我说瑞幸把咖啡当作Grabber呢?

    瑞幸对咖啡的死磕,也真是够拼的,尤其是早期换着花样去“赔本送咖啡赚吆喝”,除了你们都知道的病毒式营销拉亲朋好友免费送咖啡,还包括用汤唯张震等明星在一二线城市轰炸式广告、不断强调自己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多么牛B、找最贵但最快的顺丰合作送外卖咖啡等等。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表面上砸钱也要跟你“交个朋友”,实际上潜台词是为了让你对瑞幸咖啡建立信任,就像我上集讲的拼多多首单一块钱买一大包餐巾纸一样,瑞幸还让新用户下载了自己的app,获得了一个实际购买用户。

    那瑞幸这波免费送咖啡真的亏了吗?

    表面上一定是有现金的亏损,但是要知道在中国互联网市场推广app获取一个有效购买用户的成本,几年前的报价就已经超过200元人民币了,远比一杯咖啡贵得多。瑞幸用一杯外卖咖啡换来一名真实用户安装瑞幸app并有效购买,用这个角度来算账的话,瑞幸还是赚到的。

    而且,瑞幸看中了咖啡上规模之后是非常有利可图的,咖啡是短期打入市场的好帮手,长期是一门好生意,瑞幸最终会将咖啡卖到16-17块钱的。

    要知道,一杯30块钱的星巴克咖啡,其中咖啡豆、咖啡杯这些消费者最终手里拿到的原材料成本不超过5块钱,消费者支付的钱主要在于星巴克主打的“第三空间”费用,比如大头在房租和装修。

    但是你要知道,很多人去买咖啡并不是为了在星巴克蹭坐一下午电脑办公的,他们只是为了单纯享受一杯咖啡的浓香提神,瑞幸咖啡CEO钱治亚提到过这部分人群占70%左右:

    取自瑞幸CEO演讲原文

    这70%的用户花钱买一杯星巴克咖啡,却没有享受星巴克的“第三空间”,还为此付了不少钱,岂不是有些冤大头吗?

    瑞幸之前发布过一个《瑞幸咖啡宣言》,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你喝的是咖啡,还是咖啡馆?”

    所以本质来看瑞幸主打的消费者目标,就是那批不需要享受星巴克“第三空间”,只是想单纯享受咖啡味道的消费者。

    当然,瑞幸在咖啡上的突破也是有策略的,早期以外卖作为突破攻坚,道理很容易理解,因为外卖咖啡让新用户的尝试成本最低,动动手指就能收到一杯免费咖啡。

    早期的瑞幸门店以外卖厨房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瑞幸快取店迅速成为主导,快取店在2019年三季度的比例就已经占瑞幸整体门店的93%;

    而类似星巴克“第三空间”的瑞幸“精选店”,始终不是瑞幸的战略重点。

    02 中期

    再说第二点,瑞幸的中期打法:迅速扩张。

    投资人为什么看好瑞幸呢?尤其是从2019年双十一开始,瑞幸股价已经翻了个倍。

    其中有一个重要指标大家可能忽视了:瑞幸在2019年三季度宣布单店盈利了,单店利润率达12.5%。

    单店利润率是什么呢?你可能会纳闷了,以前听过的各种关键利润指标里,没有这个单店利润率啊?

    的确,这就是瑞幸自己发明的指标,瑞幸在财报一行看不清的小字里注明了单店利润率的含义:(产品净收入-材料成本-店面租金和其他运营成本-折旧费用)÷产品净收入。

    简单的说就是只看一个门店的收入减支出,说白了就像个体户的算账方法,但瑞幸公司总部所花费的一些大头费用,比如请汤唯、张震、刘昊然和肖战做广告的营销费用,还有总部技术行政等人员工资这类管理费用,这些都没有算在内:

    没错,你可以这样认为:瑞幸重新定义了盈利。

    当瑞幸证明自己单店盈利后,就开始了迅速的扩展。这里所说的迅速扩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

    瑞幸的迅速扩张,主要为两方面:

    1、门店扩张;

    2、品类扩张。

    先说第一方面,门店扩张。

    瑞幸咖啡的门店扩张为什么那么快呢?除了之前我讲过的一点原因:瑞幸主要以小而美的快取店为主。不需要像星巴克一样大面积豪华装修,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要点——需求驱动型门店扩张。

    瑞幸董事长陆正耀解释过瑞幸和传统咖啡商业模式开店的区别,他说:传统模式是先开店然后再去寻找用户需求;而瑞幸的模式是先通过外卖咖啡寻找用户需求,当证明用户需求可行后,比如老用户复购足够多或新增用户数足够多,瑞幸再去决定开什么类型的店。

    我简单的概括就是需求由线上推导到线下,根据需求数据来指导开店规模,我认为这个逻辑确实能将开店规模和用户需求匹配的更加精准。所以你能看出瑞幸门店的扩张考量,不仅仅是数量,还有更精准的规模。

    陆正耀说的传统咖啡商业模式,大家都清楚指的是星巴克,星巴克在中国开店就是“先选了好位置再说”。那星巴克为什么有底气敢这么开店呢?

    因为星巴克的品牌地位和光环已经摆在那里,都是中国的地产商“求爷爷告奶奶”请星巴克去自己的地方开店,又是免租金甚至还赠送装修费,赔钱也希望请星巴克去帮他们提高逼格吸引人流。同时星巴克还可以跟他们签下排他协议,这也是为什么瑞幸在2018年5月刚起步时就写下《致星巴克的一封信》其实就是反映了瑞幸在扩张初期,被星巴克和地产商签下的各种排他协议所困扰接着说第二方面,品类扩张。

    之前说到瑞幸的使命是starting with coffee,既然说咖啡只是开始,那终点一定不只是咖啡。瑞幸除了咖啡,还有从2019年4月测试、7月全国上线的五类28种茶饮,以“小鹿茶”作为茶饮品牌独立运营。瑞幸还有轻食、坚果、周边产品等其他的产品。

    那瑞幸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呢?陆正耀预计非咖啡品类会占据50%以上。

    说到瑞幸的加盟模式,瑞幸和合作方有比较明确的分工:瑞幸主要负责提供用户引流、技术、供应链和产品;合作方主要负责选址店租、装修、雇员和日常运营。

    瑞幸在加盟这方面有一点做的很巧妙,没有初始的加盟费,前期收入主要归合作方,随着门店收入增加,瑞幸的收入比例提高,这一点确实是非常互联网打法了。

    所以这里可以做个简单概括:瑞幸早期快速扩张主要靠小而美的直营快取店,之后的快速扩张靠的是多品类、加盟店。

    03 长期

    接着说第三点,才是最核心的,瑞幸的长期打法:技术的力量。

    当我谈完了瑞幸的短期和中期打法,你可能还是觉得瑞幸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貌似你有钱也能做出来个“瑞幸二代”。且不说你是否有瑞幸团队的默契执行力,因为瑞幸的创始核心团队来自于之前创业项目神州优车,有着多年的团队磨合经历。而瑞幸真正的长期打法,也是长期竞争力,还是要看技术的力量。

    虽然瑞幸在财报presentation里说自己的长期竞争优势在于“高进入门槛+先发优势”,形成了两个持续优势的“飞轮”:

    但这都是给投资人、合作方们看的花里呼哨演示材料,我认为真正的长期竞争力还是要看瑞幸的技术,因为能用钱和执行力搞定的问题,对星巴克可能是问题,但是对瑞幸在国内的其他竞争对手并不是问题,比如可怕的互联网新三巨头:ATM,阿里腾讯和美团。

    目前来看,瑞幸咖啡品牌已经很好的占领消费者心智了,“闪电战”的优势已经基本形成,而长期关键还是要看“军备战”,否则就会像二战中德国的结局。

    说实话,你要让我去给成立没两年的瑞幸去吹彩虹屁,说瑞幸现在的技术有多么牛比,这话我还真不能说。但我敢说的是,瑞幸的技术一定比散兵作战的咖啡茶饮个体户们,还有传统咖啡连锁比如星巴克、Costa、太平洋咖啡之流要强太多了,作为办过5张星礼卡的我,应该有资格吐槽一下星巴克的app有多难用。

    当然,技术绝对不止体现在设计一个app,更重要的是背后供应链、人员管理等效率的提升。比如瑞幸用技术进行员工管理和日常运营,在瑞幸门店没有收银台,而且员工数量也比星巴克少很多,还有瑞幸通过app收集大量数据,对门店和产品规划预测都能有很大帮助,这些才是体现长期价值的东西。

    说到底,技术到底对瑞幸的哪些方面起作用呢?

    可以用一个三角图来概括:

    客户管理、门店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三者需要通过技术形成彼此独立、又和谐统一的正循环。

    所以在我看来,瑞幸最大的对手并不是星巴克,而是其他国内品牌,比如喜茶、一点点、奈雪的茶等等,尤其是他们如果再加上国内互联网大腿们的流量、资金、技术扶持,或者互联网大腿们干脆自己干,比如来个美团咖啡,这些才是瑞幸最需要担心的对手。

    好了,谈完了瑞幸的短中长期打法,你还觉得美国资本家是傻子吗?是甘愿被割韭菜来请你喝咖啡的善类吗?

    资本向来是逐利的,你看到的手中的一杯咖啡,而资本家看到的是未来的世界。

    只是。。。资本没料到的是,瑞幸造假了。

    在很多国人庆幸收割美国资本家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瑞幸事件中最无辜、受损最大的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者,而是难以维系的国内中小加盟商、无法收到货款的中国供应商、无法领到工资的中国员工、无法偿还贷款的国内银行,以及资本对中概股信心下挫,国际资本外逃已经不可避免。

    最最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信誉受损的全体中国人。

    我在公众号常说的一句:

    信心就是黄金。而瑞幸这一次直接把外资的信心锤爆了。

    瑞幸造假的绝大部分后果,最终都会转嫁到14亿中国人身上。

    而我们为此所付出的代价

    会远远比那一杯免费的咖啡要大得多得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其实瑞幸薅的是中国人的羊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uzs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