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已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外国侵略者的疯狂掠夺联合碾压下,中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农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只得铤而走险奋起反抗,斗争烈火燃遍中国大地。从鸦片战争后到1849年,全国各族人民起义就达110次之多。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场运动历经十余年,席卷大半个中国,形成与清朝政府对峙之局,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在这场农民起义战争中颁布了自己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目的在于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创建一个“有钱同使,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天国”。尽管天国的梦想虽未实现,但是作为一场反对西方列强和反对清政府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进行的实践探索,其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
《天朝田亩制度》作为一个以土地问题为核心的纲领性文件,从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描绘了太平天国所要建立的国家和社会的蓝图,反映了农民起义领袖反封建的理想与激情,展现了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和朴素的革命理想,把旧式农民运动推向了最高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土地制度,满足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求渴,在坚持天国土地“国有”所有制的基础上,实现了土地使用权的平均分配;以军、师、旅、卒、两、伍六级的构架单位建立了社会、政治、军事组织系统承担经济生产,商品分配,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民事诉讼、宗教事务、治安作战等各方面的职能;在"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思想指导下,所有分得土地的农民,都必须参加农副业(植桑养蚕、缝纫养猪、养殖家禽,制陶木石功活等),其劳动产品和财政归公家所有,每年农作物收成,各家除按照规定留着一年食用外,全部上缴国库。《天朝田亩制度》为天朝的民众绘制了一个众生平等,无处不均匀的理想大同社会,然而梦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剧烈的反差!对劳动产品的分配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是一种不切的空想,势必也会影响劳动者的合理利益和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最终妨碍社会生产的发展。
洪仁玕制定的《资政新篇》则是一种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着眼点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质的文件,即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小农经济,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共分为四个部分,即:“用人失察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天国方案,虽然是由农民革命当中提出来的,但是也反映了农民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已经在思想认识上有所觉悟,具有很强的进步性,对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民主宪政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的制度设计,是中国农民运动在新阶段面对新形势的探索实践,由于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理想的泡沫最终破碎在湘军破城之时,天朝的终未圆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