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每天写1000字婚姻育儿
刻意避免孩子接触手机,不如正确引导

刻意避免孩子接触手机,不如正确引导

作者: 有游有谋亲子营 | 来源:发表于2018-05-23 15:36 被阅读80次
    网络图

    昨晚,给女儿洗漱完毕,她跑到书柜去选书,趁着这空档,我打开手机。女儿回来后把书放在被子上,躺在我身边。这时我正沉浸在一片文章里,女儿大概等了十秒钟看我没反应,就说:“妈妈,你能不能改掉睡前看手机的坏习惯?”我瞬间回过神来,赶忙说:“好的,妈妈知道了,妈妈改掉睡前看手机的坏习惯。宝宝说的很对,妈妈听你的。”她听我这么说,露出愉快的神色。

    嗯,虚心接受女儿的批评。

    女儿对使用手机的规则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她认为睡前看手机是坏习惯,我很欣慰她能有这样的判断。而不是认为什么时候用手机都是好的。

    很多育儿方面的内容都说,不要在孩子面前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但是有时需要和同事朋友沟通,查找资料,路线导航,与家人视频,每天给孩子拍照都不能不用手机。

    手机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如果哪天手机没带或者没电了,我们都会觉得瞬间与世界隔绝了。如果刻意的,一味的阻止孩子接触手机,也是不现实的。让孩子明白大人为什么要用手机以及用来干什么比刻意防范他们要好的多。

    心理学上一种禁果效应心理,和两种心理有关,一种是好奇心,一种是逆反心理,两者都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而逆反则基于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天性 。通俗的讲就是越不允许,就越好奇,越想要尝试。被禁止的事物,对人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孩子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对于他们来说,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他们想要尝试的欲望越强。比如越不让孩子踩水,孩子越去踩一脚;越不让孩子看电视,孩子越要看;父母越是这样说,孩子越好奇,越想尝试。

    显然,父母有时难以接受这样“不听话”的孩子,但是“不听话”是从父母自身的角度考虑而得到的结论,就是因为没有顺从父母的意愿。孩子这种因好奇产生的探索欲望,是他们的本性,对他们的自身成长也有利。因此就需要父母正确引导,强行禁止、刻意避免,不如因势利导。

    满足孩子基本的好奇心,不要再人为的给予他们额外的吸引

    大人每天手机不离手,也难以要求孩子对手机等电子产品一点不关注。但是尽量不要用手机哄孩子,不要用手机在孩子面前打游戏,在孩子还没有辨别和自制力的时候,只满足他们基本的好奇心,不要再人为的给予他们额外的吸引。

    不要用把手机电视等当做和孩子的交易筹码,比如,好好吃饭就让看电视。这种说法不但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而且会增加孩子对手机电视的向往,觉得这是奖励的东西,从而想更多的去拥有。

    不刻意规避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但也要有所节制

    在女儿一两岁的时候,除了和家人通视频,给她拍照录视频,我们陪她玩的时候尽量不看手机,但是有微信或者电话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刻意避开她。

    开始的时候,她觉得好奇,会过来拿走手机,模仿我们按按点点,当她发现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扔下手机不理了。在她的理解中,手机是吸引大人注意力的东西,看手机就不看她了。有好几次,我们在回复微信的时候,女儿从我们手里抢下手机,然后把它给藏到沙发垫子下面,或者扔到她的玩具箱里面。她不想让我们看手机,想让我们陪她玩。

    孩子渐大后,对手机的理解比小时候更多了,也可能会简单的操作了。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最好减少手机使用频率,高质量的陪伴,和孩子频繁的互动才会增加孩子的社交能力,转移对电子产品的注意力。

    用孩子听的懂的语言讲清规则,建立惩罚制度

    让他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是可以,那样做就不行?而不是一味禁止,又不解释为什么禁止。用孩子听的懂的语言讲清规则,让他们去接触探索。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让他们明白如果违反约定的规则就要受到惩罚,建立规矩。

    比如规定规定手机app学习时间,看动画片的时间和集数,告诉他长时间看手机和电视会对眼睛造成的伤害等。如果违反规定就会有一定的惩罚手段。

    女儿现在会在吃完晚饭的时候要求点开她看的一个学习app,和姥姥爷爷视频或者打电话。其他的程序和应用她基本不去操作。有一次孩子看电视超了三集,动画片很吸引她,她哭闹不想关电视,因这惩罚她一个星期不能看电视。从此以后每次到三集播完,她就主动的关掉电视。

    孩子渐渐长大,许多事情家长正确引导比一味禁止效果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刻意避免孩子接触手机,不如正确引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br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