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六章 1.教学案例一 3年级发现平方差公式

第六章 1.教学案例一 3年级发现平方差公式

作者: 健康数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5-20 08:30 被阅读0次

    让孩子成为记忆和模仿的机器、让孩子束缚于所教内容,这种沉痛的案例太多太多,我们不想让孩子再踏上这样一条路。所以我们的授课理念一直就是:把思考还给孩子,把数学还给孩子。

    我们不会奢求孩子们能够独自思考出来什么问题,也不会奢求孩子们能够领会到数学的哪个层次。虽然我们只问过程,不求结果,但孩子们还是经常能带给我们足够多的惊喜。

    有这样一个孩子,在3年级的时候自己发现了平方差公式。这一篇就将讲述3年级孩子发现平方差公式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有所发现

    我们设计的讲义里有一道这样的题:观察下图中各个点群,第10个点群比第9个点群多了______个点。

    3年级的小朋友,用“10×10-9×9”算得答案是19之后,说了一句话:“哎,19正好是10加9啊”。

    我就说:“这是巧合吗?”讲这道题时听到孩子说这句话,我很高兴,证明孩子喜欢去观察去发现。数学中能有各种发现,有的是巧合,有的是规律,所以我问了这句话,想看看孩子如何反应。

    孩子自己开始尝试9×9-8×8,发现17就等于9+8;又尝试8×8-7×7,发现15就等于8+7,然后很自信地说:“不是巧合”。

    其实严谨地讲,3次的尝试并不能说明是不是巧合,但是对3年级的孩子而言,知道尝试3次已经很不错了。

    (二)了解原因

    我没有回答,但紧接着给他出了道题:“100×100-99×99”,想看一下他是否知道使用这个规律。他很快就知道用100+99来算得答案是199,这证明他可以把这条自己总结的规律进行应用了。

    接下来我问:“你能想出来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吗?”

    他进入思考,但最终没有想出来。于是我出题:6×6-5×6。

    他通过计算算得等于6之后,我就问:“这道题非要用乘法来算吗?”

    在我提示他“学校里最初学乘法是用加法理解的时候”之后,他就明白了6×6可以理解为比5×6多加了一个6。又经过几个例子后他就能够用算式推理明白10×10-9×9为什么可以等于10+9了。

    (三)发现平方差公式

    我这时想到个问题,就是他很可能会将规律误用,于是我出了道题:11×11-9×9。

    不出我所料,他很快就说等于20。我让他把左边用乘法算一遍,他最后发现结果是40,也就是用错了。

    但出乎我意料的事情又出现了,他说:“40是20的两倍,而11-9就是2啊”。我本来想让他长教训,想让孩子知道发现的规律不能乱用,结果他又有了新发现。

    这时我又说:“那这次是巧合吗?”

    他又自己试了12×12-10×10和13×13-11×11后说道:“不是巧合”。

    至此,我觉得时机成熟了,跟他说:“是否这个巧合,不仅仅是这个2倍的规律,而是乘数差2就乘2,那差3、差4呢?”

    于是,他开始自己尝试,试几个之后他发现都没问题,其实这就已经完全掌握了平方差公式的规律。

    最后给他随便出道题:“27×27-24×24”,他直接写上:“=(27+24)×3”。

    我在最后告诉他,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奥数课上一般五年级或六年级才会教,学校里初中才会学到。

    至此我相信他通过这段思考能够获得更多的乐趣、更多的自信和更多的成就感。千万不要束缚孩子的独立思考,一定要以孩子为课堂的主体。

    我建议他把发现的规律记录下来,因为我自己在做题过程中也有过很多的发现,不过大多因为没有记录下来而遗忘在历史长河中,包括通过一道别人问我的普林斯顿题,独自想出来“欧拉函数”的规律,不过那是一道什么样的题目我一点都不记得了。

    我觉得,第二阶段(了解原因)的意义不是太大,这个环节的出现更多是出于让孩子知道“规律都是有原因的”。如果孩子自己去想规律存在的原因,可能我就不会去引导告诉他究竟原因是什么了,因为独自探索原因,可能是比独自发现规律更有乐趣的事。

    这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也是一个不喜欢听讲的孩子,不过在我心中,思考远比听讲有价值得多。

    思考是孩子天生就具有的,我们没有剥夺的权利,只有呵护的责任。哪怕孩子无论如何思考和引导也发现不了什么规律,思考依然有着极大的意义。数学作为最适合培养思考能力的科目,没有任何理由成为葬送思考能力的坟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六章 1.教学案例一 3年级发现平方差公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pv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