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各种计划、表格等又摊在了桌面上。于老师而言,课题研究方面的材料当属最难的了。
现在教学研究、课题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都很熟悉,一是职称晋升需要,二是时代发展需要。但是教学实验对于我来说则是起步于“无心插柳”的状况。
那一年我接了一个三年级,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我觉得那些孩子们对语言特别有感觉,对于我这样一个队语文情有独钟人的来说,也算是遇到了知音。于是我尝试在语文课之外,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每周抽出两个语文自习课的时间给孩子们讲有关古典文学的内容。本以为这些知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了,但是实际的接受效果却超出了我的意料。
记得我给孩子们讲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现在应该在高二的语文教材里),因为那时还没有课件,又不像现在打印那么方便,我只好选择在黑板上抄这首诗。诗太长,为了避免孩子们觉得枯燥,我告诉孩子们:“我们现在一块儿开始抄,开始背,看谁先背会!”就这样,孩子们像被打了兴奋剂一样,一边抄,一边读。就这样,竟然有同学在十八分钟就背会了。我自认为是一个语文功底很好的人,而且记忆力也非常好,但是在我的孩子们面前我不得不服输。就这样,我用自己对文学的热情,我们师生互相激励着、感染着,共同畅游在文学的海洋里。从那以后,唐宋八大家的故事、诗词歌曲赋文都进入孩子们的学习视野,从李白到杜甫,从苏轼到辛弃疾,。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孩子们的文学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我开始尝试引导孩子们写小的文学作品。比如我们写了《我眼中的秋》等文章,平日被考试作文束缚着手脚的孩子,突然释放出无尽的自由与激情,思绪也随之飞扬起来。一个题目,有学生写散文,有人写小说,有人写童话,当然也有人写诗歌。孩子们的作品透着题他们对生活的体察与热爱。我内心的激动无法抑制,又把我的文学实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一个学期过后,我们办起了自己班的文学小报。这给了我们孩子一个发表自己作品的平台。这份报纸每半月出一期,两开的页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整份报纸完全靠手工操作完成,任务量可想而知。从排版到抄写,从插画到选稿,无一不浸透着孩子们的心血和汗水。但是孩子们却乐此不疲。孩子们各有分工,征集稿件、修改等,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从不让我操心。每个月总有新出的一份精致新颖的报纸摆在我的办公桌上,引得其他老师也啧啧赞叹。老师们都奇怪地问:“你们班的学生都是用什么时间完成的这些事呢?”其实我也很奇怪。因为我在教室看到他们办报纸的时间也不多。不过我觉得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对于文学的热情。
在办报纸之后,我们又开始了“读书沙龙”的运行。每周再抽出两节课的时间,开展读书汇报与交流。同学们自己主持,而且给自己的沙龙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我的小书屋。孩子们在自己的“小书屋”内读书,办报,慢慢用文化滋养着自己的人生。
虽然比起其他班,我们花费在学课本上的时间可能会少一些,但是让人惊喜的是每次测试,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也还总是名列前茅。这也激励我坚持着自己的教学实验。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这或许是我的第一次教学实验吧。它以无心开始,却以成功结束。准确而地说,应该不叫结束,它只是我坚持走自己语文教学之路的开始。
现在仔细想想:我的这层次无心的教学实验之所以能够成功,最关键的原因是让学生发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所在,感受到自己所具备的无尽的能量。同样也让我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