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话题来自一位寻求咨询的妈妈:孩子经常想要买一些在大人看来纯属浪费的东西,比如家里铅笔都几百根了,孩子还想要买一套带动物头像的铅笔;家里笔记本堆成山了,孩子却非要再买一本亮片装饰的笔记本。诸如此类,纷争不断。
父母们都知道,对孩子有求必应,且不论对错,首先是做不到,其次也不必要。
但是“适当满足”却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怎么能既看到孩子需求,又能有所节制,不让孩子内心产生“我不配拥有”的匮乏感、或者通过撒谎、偷拿等非正当手段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呢?
我们来看看,如何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拒绝孩子的非分要求。
拒绝的基础和前提,是看见孩子的需求,并表达对孩子需求的理解。就比如这位妈妈说的,孩子对几百根铅笔视而不见,却想要带动物头像的铅笔。妈妈要理解孩子喜欢小动物的感受,这就是共情。
接下来,问问孩子,当他拥有了想要的小动物铅笔后,是想要做什么呢?是用它来写字,还是用来当作装饰品欣赏?知道了孩子的目的,才能找到突破口。如果孩子打算用来写字,顶在笔杆上的小动物比较重,会给写字造成困难。
分析完后,孩子会对自己的需求有一个理性的认知,而不仅仅是出于感性“我就是喜欢”。这时,家长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双方可以做出一个折衷的方案,也可以选择接受某一方的观点。对于这种金额不大,不会给家长造成很大经济负担的需求,不需要每次都按照大人的意见办。
但如果孩子的需求,让家长感到有一定经济压力。那不妨把家庭的经济状况如实相告,让孩子感到家长不是不愿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满足起来确实有困难。
有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过早承担经济压力,担心孩子会由此自卑或变得小里小气。其实,造成孩子自卑或小气的,往往是家长的言语或处理方法不当,比如:爸爸妈妈这么辛苦,赚钱不容易,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用这样责备、攻击的口吻“教育孩子”,往往不会让孩子就此“懂事”,就此知道心疼父母,反而会给孩子心里种下自卑或自己不配得到的种子。
如果家长能以平等、尊重的口吻,把他当作家庭一员来告知实情,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惊人的懂事和自觉,会主动取消自己的某些购买计划。
我们常常说,教育孩子,父母要努力保持一致,相互之间要通气、达成默契。比如妈妈拒绝了,爸爸却同意了。爸爸妈妈不给,爷爷奶奶却悄悄满足了。孩子就会很聪明地学会钻空子,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所以我在咨询中,特别鼓励父母双方一起来参与,让养育孩子,在父母层面首先达成一致,才能将正确的教育思路贯彻落地。
适度,其实是父母心中的一把尺子。这把尺子的标准,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能变来变去,否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没有规则的弹性,最终会毁了规则。
作者:南儿飞,经济学博士,现居加拿大。专注儿童自主学习力的分享和咨询。
如果你正遭遇孩子学习力相关问题(目标、动力、习惯、能力)的困扰,欢迎加我个人微信私聊,赠送你一份《儿童学习力手册:情绪管理篇》。
个人微信ID:flyhigher2010
儿童学习力、阅读力咨询
微信公众号:flyhigher2002
儿童学习力干货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