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端午节又过去了,日子朝着七夕奔去了。
本来计划的更文大业,也随着日子的浑浑噩噩化为泡影。
凭良心讲,我是不想写热点文章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而蹭节日的热点也太低端了,每年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节日,
就那么一口锅,早该歇菜了。
为了避免进入节日营销的套路,我决定一次性把节日研究个明白。
根据我的了解,年复一年的节日可以分为几个大类:
首先按照太阳历节气来表征物候的节日,
这种节日全球通用,比如冬至,是每年太阳最低的日子,
过后则白日渐长气温回升,全世界都会加以庆祝,
我们这边是冬至大过年,欧洲则直接演化为最大的节日圣诞。
比如清明,本是春深物茂天地清明的物候,适宜踏青,
但逐渐转化为祭祖扫墓的节日,兼之寒食节的归并,让人不禁倍感凄恻。
第二种是按照太阴历来记录的朔望日,
比如中秋,是八月的望日。春节,则是一月的朔日。
元宵节是一月的望日,时隔半年的七月望日则是中元节。
第三种是按照日期数字附会文化意义的节日,
比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鬼下山,五月五过端午,
七月七过七夕,九月九过重阳,
这些节日往往是根据日期数字的易学术数附会推演而来。
这种节日现在也有复苏,比如双十一双十二,只不过数字没有那么讲究了。
第四种则是为纪念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而产生的纪念日。
这些纪念日并无规律可循,
如果人物或者事件影响力足够大,就可以形成一个文化节日,否则就只是法律节日了。
第五种当然就是外来节日了,
即便外来节日也是根据上面几个模式而来,
不过有两点不同,
一是外国人除了阿拉伯人很少使用太阴历,
二是罗马文明的继承者很少把月份纳入数字概念,
所以他们的数字迷信更多是来自星期,
比如黑色星期五,比如大凡重要纪念日都设定在星期天。
节日的套路我们搞清楚了,但古人的加成技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比如七夕,多简单的起源,两个七,没有任何天文意义,
但就是能生生凑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来,
更过分的是他们完全不顾是不是有个较真的小男孩,
一夜不睡,就想亲眼目睹牛郎星和织女星会和的天文奇观。
端午节也是如此,端午的起源与七夕类似,
五月五日,根据古人的看法,这是一个凶日
(可能是因为时近夏至,南方山林戾气最盛,人易染病),
所以有佩戴香草并用香蒲艾草装点门户以达到辟邪的目的。
中国人曾经是这个世界上最注重仪式感的民族,
我们的祖先甚至创造了一套纷繁复杂的礼制来践行生活中的仪式感。
比如节日,那个时候可不像我们,
我们把所有节日都变成了吃货节,区别只是吃汤圆还是吃粽子。
但在我们祖先那里,一个节日,最重要的是文化氛围,
有时候走极端,为了这种文化氛围连吃货的快乐都放弃了。
比如古代十分流行而现代却没有人过的一个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是晋人为了纪念陪晋文公流亡,
最终却因不想邀功而被误杀的介子推。
介子推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不想因为功利心的原因委屈自己的忠诚,
在逃避晋文公的时候被山火烧死。
晋文公悔恨万分,决定每年这个时候全国不举火来纪念这位老朋友。
最后的结果是,在清明节那么一个阴冷的日子,大家都不能生火做饭,
啃着冰冷的干粮,眼里饱含热泪。
当然大家不一定真的是想起了介子推,
但大家就是非常虔诚地保留了这个每年都让所有人很难受的节日。
在古代,寒食重于清明,这种比清明凄惨一百倍的氛围下,苏东坡写下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这种给节日添加文化符号来增强仪式感的办法,是节日文化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端午节原本是南方土著的图腾崇拜活动,划龙舟吃粽子。
但后世把这个节日送给了两个楚人,作为对他们的尊崇和纪念。
第一个当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屈原,
屈子的一生几乎过的就是流放的日子,
在湖湘大地留下了许多踪迹,
原本出身楚国王族,官居大夫,
却一辈子与平民生活在一起,天然有亲民力。
加之他自负才华,报国无门,
最后遥望国都身殉汨罗,留下无数诗篇。
这样一个大诗人,给端午节直接来了个升华,
香草是为了纪念这个有点自恋喜欢草木的美男子,
龙舟是为了抚慰楚大夫的亡灵,
粽子是为了保护他的遗体。
屈原直接让这个节日变成了中国所有节日中逼格最高的,所以关于他的说法流传最广最久。
但其实关于端午,另外一个版本的传说我更喜欢。
伍子胥是一个楚国的贵公子,
由于楚王暴虐,杀死太子,
而他的父亲是太子的老师,所以受到株连。
最终他父兄惨死,伍家几乎灭门。
他一人保护王孙出逃,最终走投无路,逃往吴国。
伍子胥为了复仇,最终帮助吴国攻破郢都灭亡楚国。
但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即位,一样的命运降临到了自己头上。
夫差冤杀了伍子胥,伍子胥并没有认命,他预言吴国必将被越国吞灭,
让人把自己的头挂在姑苏城上,他要看着越军怎样攻破吴国。
夫差大怒,将他处死并把他的尸体裹上鸱夷革扔下海。
十一年后,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伍子胥的亡灵为自己完成了复仇,
他的一腔怒火也化作了钱塘江大潮,亘古不变地冲击着吴越大地。
伍子胥一身正气,并没有屈服命运和不公,
而是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力量,灭掉了两个春秋霸国,以一己之力匡扶了大义。
正是这种正气,才让百姓在阳气最盛的端阳时节一次次想起他。
两个楚人,屈子以身殉国,伍子一己灭国,
他们都是端午节背后复杂文化含义的一个切面。
现在我们一提起端午节就会想起屈原,
而伍子胥似乎被永久遗忘了。
更有许多无知宵小卖弄自己的一知半解歪曲伍子胥的行为,
导致伍子胥失去了古代尊崇的地位。
但,我们应该记住,
端午节选择了这样看似两面实则一体的两个楚人,
因为他们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接近。
因为爱国,有时候要解救她免于不义,
更多时候,是要解救她免于自身的不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