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上文《系统思维是什么-02》。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从理解、判断、决策、改变四个角度谈了系统思维的价值。在本篇中,我想把最后的两个话题聊完,分别是如何刻意训练系统思维以及系统的一些相关推论。
1
正式开始之前,我要谈一下维度的问题。
我已经写过相关的文章了,请移步至《为什么有的问题就是解决不了》进行查看。为了便于了解相关内容,我做一下总结。
所谓的维度,在狭义角度来看,我们将其定义为时空坐标系坐标的数量,比如说有x和y坐标,那就是二维;如果有z坐标,就是三维。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维度指的是允许某种东西自由变化的范围,每多一个维度,这个事物就可以在全新的范围上进行变化。
广义的概念需要反复理解,每次提到升维、降维的时候,就可以去好好对照概念去理解,因为它很常见、很重要。
关于维度有一些推论,这里只给出结论:
- 高维信息密度高、信息量大、抽象程度高。在问题解决中经常提到的“升维思考”、创业里的“跨界打击”,都是增加维度的意思,当维度增加了,可以在很小的范围内囊括更多的信息。
- 低维是高维的切片。二维平面是三维立体的切片,三维立体是四维的切片。因为我们对“切片”的认知,都是基于三维转二维的,所以很难理解“三维是四维的切片”的概念,我们可以用“内含性”、“超越性”来理解,低维包含着高维的信息,高维超越低维所包含的信息。
- 高维在低维展开,会在低维空间中无限扩张。想象圆柱体的压缩,当压成一个没有高度的饼的时候,面积是无限大的。《三体3》中提到了歌者的武器二向箔,可以把三维世界压缩到二维平面,那个平面会无限展开,就是同样的概念。此外,“降维打击”、“降维碾压”等概念,都是指向这个推论的。
- 高维比低维拥有更多的视角。比如说你去动物园看猴山,你就可以拥有猴子和观察者的视角;不知道你看没有看过美剧《西部世界》,也是同样的道理。更高维度的系统拥有低维系统所不可见的视野。
我认识很多画家朋友,他们有一句话叫“边界之外、平面之上”,这是绘画创作的更高境界。啥意思呢,比如说一张A4纸,你在纸面上创造,普通人就想怎么把纸画满,而高手认为这张纸是无限延伸的,是一副完整画面的局部,当你把整个画面都想清楚,取出这幅画才更有力量。高手都明白“一幅画只是想象的起点”这句话的意义,如果想象空间在画面里,那就是考虑技术问题,如果是在画面之外,那就是艺术。
所以,不断升维的能力,其实是一种艺术。面对任何生产环节,都去尝试思考进入更高维度,不仅仅可以带来自我突破,更能产生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
2
当理解维度之后,我们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如何刻意练习系统思维了。
首先,基础方法就是将一切都用系统思维来理解。既然一切可以当作整体都是系统,那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问问自己:“这个对象是否可以当作系统来思考呢?如果可以要如何思考呢?能够将哪些原理应用上去呢?”
这两天有人说我,为什么我谈什么都是张嘴闭嘴说系统,我是不是很狭隘、很无趣,只会谈些别人听不懂的东西?其实,我也是在刻意练习,尝试着看看是否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构建一个稳定的解释系统,来帮我解释遇到的各种事情,并且还可以比一般人拥有更高维度的视野来看待。
如果你长期关注我,你会发现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的原理也会在后续的推论中强调。那就是一段时间会特别刻意地反复提起这个要学习的内容,在与每个人的交流中都说、在每篇文章中都说。去翻翻看3-4月份的三观、5月份的解释系统、8月份的跃迁,都是同样的策略。不要管别人怎么说,还是那句话,春江水暖鸭先知,看似愚蠢的策略,也只是看似而已。
其次,高级的方法就是刻意训练维度感并增加思考维度。所谓的维度感,就是尝试着使用白箱视角去打开系统,常用的方法有两个:使用多层次系统解决大型问题,通过把大型问题不断细化成小问题,来进行训练,这个方法在《跃迁》第四章的控制点部分有具体案例。第二个办法是制定中长期目标并确保实现,所谓中长期,指的至少是年度目标,通过年月周日的方式进行多维度分解,来帮助自己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获得对不同维度的认识。这两种方法都是属于短期不见效,但是长期训练极具竞争力的方式,切记慢就是快!
对于“增加思考维度”的训练,方法就非常多了,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要评价!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表达情感、评价是非曲直,而是逻辑。所谓逻辑,简单来说就是前后两条推理之间必须要有因果关系,而不是通过感受得到的结论。评价他人是最简单的,没有比张嘴提出善恶、美丑、曲直、长短更简单的事情了,可是,那不是思考。
所以,增加思考维度的训练,其实是允许不同的观点、立场同时存在于自己头脑中,自己只是客观描述,而不做价值判断的一种训练方式。因此,可以选择多跟高于自己的人交流、听到不同的观点、不断降低获得信息的重叠度等方式,来帮助自己处于冲突的观点中,而不是因为自己知道某一个观点就要显摆,遇到不同观点冲突导致认知紧张就要随便给出自己的立场。
刻意练习,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训练,上面的方法可以多尝试、多验证,有一天(之后)突然通过一个拐点,获得一种打通感,就会有一个全新世界为你打开。
3
最后,我想聊聊关于系统、系统思维的一些推论,因为我平时关注个人的有效成长,所以,推论主要都是集中在这个领域中的。
Point 1:世界是个复杂系统,千万不要用单因果、线性思维去思考世界,比如说问题出现的原因“不就是”某某某某,这种句式会把你深深锁死在幼稚和无能之中。问题因果关系不明确、不清晰、不直接,这就是绝大多数问题的现实,更多使用自组织系统的4个启发来理解世界,会让自己看得更清楚。
Point 2:系统内生动力会让自己呈现递弱代偿的状态,我们会努力想要“做多”来解决问题(比如某一个文件夹很常用,但是层次很深,每次打开很麻烦,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绝大多数人是希望在桌面上增加一个快捷方式,这就是做多)。做多是一个深坑,繁花似锦的深坑,越做多越可怕,我写过文章,可以移步去查看《为什么“做多”是一件高概率错误的事情》。
Point 3:做事情要先思考、再抓重点。很多人做事情首先考虑是自己有没有资源,然后就开始做,但是,在自组织系统的角度来看,首先必须找到系统的结构,然后根据结构找到可以以一带多的重点/抓手,把所有力量聚焦在抓手上,可以做少得多。
Point 4:标准>数量、质量>范围。这个推论稍微有点复杂:如果用白箱视角来看待系统的话,你可以一层层地把系统打开;如果你要做到“边界之外、平面之上”,要每次做事都要在能力边界之外多做一点。根据这两条假设,你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做事情要将范围缩小到自己能力范围,尽可能把标准提升,把白箱层次做深,因为越是具有深层次的白箱视角,越能理解系统的结构,而对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可以迁移到其他系统的建设上。这条的结论是:做事情要做少、但是要提高标准,少就是多,你设定的标准决定着你的人生。
Point 5:尽可能干掉自己的傲慢。杀死我们的永远不是弱小和无知,而是傲慢,你在一条无限长的直线上,在任何一点你看向两边,都是正无穷和负无穷,也就是说,无论你多厉害或者多悲催,总有比你牛逼到要死的人和蠢得要死的人(这个隐喻来自Scalers)。这说明一定要去掉鄙视,从鄙视链中解脱出来。站在系统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被压缩在三维空间里,但是你并不知道别人的思维是几维的,很有可能对方是高维的,但是投射到三维空间就会显得非常蠢,你千万不要笑话或者看不起对方,越是懂系统,越能明白不要鄙视的重要性。送你一个成语:大智若愚,你如果笑话了那些看上去愚的人,却有一天被碾压了怎么办?还不如扎实做好自己的事情。
Point 6:耐心等待一记好球。既然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系统,那就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一个输入之后,输出要很久之后才会产生,也就是所谓的延时反馈。那么,你要充分寻找自组织系统的自适应规则,也就是复杂背后极简的规律,做几个关键的长周期的行动,耐心等待系统的改变。
还有很多推论,随着你对系统的理解越深,就会越清晰地知道系统的价值,我们在未来看吧。
4
三篇系统思维的简介终于完成了,虽然写了三篇,但真的只是简介。还有很多案例、参考资料等等的内容,我正在更新到我的模型库网站上,我估计会在两个月后公开我的模型库,那个时候你会看到更多内容~
如果你对系统极其感兴趣,我很希望你能够用系统思维取得成果之后,跟我联系,告诉我你的成果,我们可以彼此交换自己的系统,来得到更大范围的体系~希望,在未来能够因为系统和你成为一生的好友!
有点不习惯,观察实验竟然结束了,附的部分不知道要怎么写了,让我们先缓冲三天吧,毕竟有一些伙伴在补全留言的内容,我们等他们的到来。这里想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50天的观察,你得到了什么?
我有个建议,你可以用一个周的时间来思考、书写这个答案,让它变成一篇文章,记得我前面说了“标准>数量,质量>范围”,尽可能让它是一次高标准的呈现。记得,书写的时候注意标准的把握,看看这篇《遵循这条规则写文章,让他人对你的好感翻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