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聃

作者: 善下归海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14:01 被阅读0次
    老聃

    钱钟书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这句话是他对外国学者要拜访他的幽默措辞。

    世人对名人都有一种好奇心和窥探欲,都想知道能下出这么既漂亮又美味的蛋的是只什么样的母鸡?不管是现代名人还是古代大家。

    读余秋雨的文章,看到写老子的那一段。他毕竟讲得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只突出了老子的思想和同各门派的对比,对他的家庭身世故事用的笔墨很少,就在网上搜了一下。

    《道德经》没人讲解看不懂悟不透,搜到了老子的几个轶事典故,就像知道了我们一个共同朋友的一些故事一样,总想着和别人说道说道。

    01

    我们都知道,老子本姓李,名耳,字聃,所以又有人称他老聃。

    老聃自幼聪慧好学,常缠着家里人给他讲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等类的故事。他母亲望子成龙,就请了学识渊博的尚容老先生教他。尚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尚容给老聃上课,说天地之间人是最贵的,众人之中王是最大的。

    老聃就问:“天为何物?”

    先生说:“天者,头顶上清清亮亮的就是。”

    老聃又问:“清清亮亮的是何物?”

    先生道;“清清亮亮者,太空是也。”

    “太空之上,又是何物?”

    先生道:“太空之上,是比清清亮亮还清清亮亮的东西。”

    “之上又是何物?”

    “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

    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

    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到了晚上,老聃问他母亲,他母亲答不上来,又问家里的其他人,也都不知道。他仰头看日月星辰,低头想天上的天上到底有什么?彻夜不能眠。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宇宙之中,天地人物共存。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日月星辰可以行走;有地理,山川江海各有其位;有人伦,尊卑长幼可以区分;有物性,长短坚脆各有特征。”

    老聃问:“日月星辰,何人推着它走?山川江海,何人造就而成?尊卑长幼,何人定的规矩区分?长短坚脆,何人划的标准辩别呢?”

    先生说:“都是神的功劳。”

    “神是怎么做到的?”

    “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所以可以做到。”

    “神的本事从哪里来?又从什么时候具备的呢?”

    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也。”

    到了晚上,老聃问他母亲,他母亲答不上来,又问家里的其他人,也都不知道。他看到一样东西就思考,碰到一件物品就分类,三天不知道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是替天管理尘世的人;民,是君所御使的人。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这就是治国之道。”

    老聃问道:“民生来就不是君,不顺君牧的道理可理解。君生来就是天意,违背天意是何道理?”

    先生道:“神派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就如同将在外,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可以不领。”

    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为何不造听话的君呢?”

    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到了晚上,老聃问他母亲,他母亲答不上来,又问家里的其他人,也都不知道。于是去求教相邑有学问的人,下雨衣服淋湿了都不知道,大风吹到身上也不觉得。

    一日,商老先生又教他:“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利人则利己,祸人则祸己。”

    老聃问:“天下失和,是百姓的大害,君为什么不管?”

    先生说:“民争,是失小和;失小和算是小祸,君可以治;国争,是失大和;失大和就是大祸,大祸,君自己的过错,怎么能自治?”

    老聃问:“君不能自治,神为何不治?”

    先生说:“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也。”

    到了晚上,老聃问他母亲,他母亲答不上来,又问家里的其他人,也都不知道。于是,他访遍了相邑的贤士,读遍了相邑的书籍。

    02

    老先生教了老聃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说这三年我已经把知道的都教给他了,我的学问有限,聃儿求知的欲望无限。相邑是偏僻闭塞之地,要想让聃儿学有所成,需要去周都深造。

    周都,在当时是一个圣地。那儿典籍如海,贤士如云,老先生拜托在周都当太学博士的师兄提携照顾。

    老聃到了周都,入太学,天文、地理、人文,无所不学,三年大有长进。博士推荐他到守藏室当差。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老聃在那里,象蛟龙游入大海,如饥似渴,博览泛观,三年后又升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春秋时称学问渊博的人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都称老聃为“老子”。

    孔子听闻老子大名,带着弟子前去求道。在周都住了数日,获益不浅。临别时,老子送他到黄河边。孔子触景生情,不觉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老子劝诫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这是自然而为,非人力所能做到的。”

    后来的周王朝越来越衰弱,老子决定离职归隐。骑一青牛,向函谷关走去。

    守函谷关的是关尹,也是位学识修养深厚的人。他早闻老聃的大名,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接圣人。

    几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关尹在关口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关尹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拜圣人。

    在函谷关,老子听从关尹的建议,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道经》说的是宇宙的根本,包含天地变化的玄机,阴阳变幻的妙处;下篇《德经》,传授后人处世的方法,包括人事进退和长生之道。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就是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这给人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正是有了这样的哲学思想,老子才修的一身的仙风道骨,据传活了一百多岁。他的《道德经》惠泽天下,被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他也成为世界级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理论连同当时的诸子百家,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璀璨的文化盛况: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mr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