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
二、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三、阅读教学的本位思想
四、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
五、阅读教学应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
一、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学会阅读+丰富积累+综合素养)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教是为了不教。什么是不需要教?就是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自适的学习方法。阅读教学也是如此。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在学生课外阅读时间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尤其不能忽视课内积累。积累什么呢?首先是语言的积累,包括词汇、语言素材、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语感等。二是学习资源的积累。三是生活积累。四是思想积累。五是情感积累。
学会阅读,有丰富的积累,还需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本身的综合——听说读写能力,习惯养成,情趣的熏陶等;二是超越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如人文精神,生命意识,文史素养,科学素养等。
阅读教学中出现了几种不正常的情况。一是阅读的高位化。在学生没有理解文本基本内容就拓展、比较、探究,开展所谓创造性的阅读活动便是阅读的高位化表现。例如文言文教学,放弃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积累,而立足于所谓的批判阅读能力、创造阅读能力、探究审美能力,就是背离了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二是阅读的低位化。将阅读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为理解文本内容和中心思想。例如文言文教学只剩下翻译和古汉语知识。三是阅读教学贵族化。所谓贵族化就是用一些一般情况下无法运用,一般老师不能运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有时把个别的、非规律性的教学方法作为一般规律。例如有些老师认为只有嗓音条件特别好的人才能够诵读,对教师素养的要求远超出一般教师所能达到的程度。四是阅读教学的时尚化。阅读教学紧跟时事,什么时髦就追求什么,一味求新,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需要和阅读教学基本规律、学生认知基本规律。
二、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体。)
策略一:以文本理解为基础
张志公先生说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懂文本,“读出来”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学习活动。没有“读进去”就没有“读出来”,理解文本是一切活动的前提,阅读中的多重对话(学生与作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必须以对文本的理解为基础。即使是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也应该以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为前提。
“以文本理解为基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文本,二是在理解基础上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目前语文教学中常存在大多数时间游离文本而展开教学活动的现象,这不符合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文本理解要处理好多元解读和一元解读之间的辩证关系。传统阅读教学坚守一元解读观,认为一个文本表达一种意义,教学重点也是让学生接受作者思想。而新的阅读学理念认为文本解读是多元的,它有三个层次:一是文本的作者意义,二是文本的社会意义(文本一旦完成就不再完全属于作者,在社会流传过程中会形成新的意义),三是文本的读者意义(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作品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作的,每个读者对作品都会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文本理解还要了解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一是意义理解(文本表达的内容,显性意义+隐性意义,一般意义+作者个性意义)第二是形式理解(文本用了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表现方法+文本结构)三是表达理解(文本用了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语言特点、语言风格,语言品味,语言评价)只有了解文本理解的基本层次,才能充分发挥文本教学资源的价值
文本理解还要教给学生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比如诵读和阅读,分析和概括是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再如抓住文眼,品读关键词,抓住关键句,比较和推究、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也是很有效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的关键,就是理解文本要从具体的词句入手。
策略二:以问题探讨为引导
实践证明,问题探讨是阅读教学比较理想的一种策略,通过问题的解决深入研习文本,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问题探讨策略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问题由谁提出?(2)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什么?(3)问题怎么解决?
(1)问题由谁提出?
一般是教师提问在线及问题必须来自文本来自学生来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需要脱离文本的问题,脱离学生学习的问题,哪怕讨论激烈,无论是谁提出来的,就具体的阅读教学来说没什么意义。
(2)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教学提出问题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文本,感受文本,理解文本教师的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了引发学生的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最基本特征就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主要包括四层内涵,一是发现问题(在阅读中不是完全被动接受作者思想,而是有主见、能独立思考,和文本对话,对文本提出质疑),二是提出问题(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三是梳理问题(初步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总是无序、杂乱的,需要筛选、整合问题,保留有价值的问题,抓关键问题),四是解决问题(以独立或合作方式解决,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学生总是被动回答别人问题,或是根据别人的问题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这样的阅读不能从根本上培养阅读能力。
(3)问题怎么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策略三: 以语言活动为主体。
阅读教学中包含多种语文学习活动,如诵读活动、思维活动、讨论活动,而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语言活动。
语言活动有多重意义:一是可以突破文本解理解的障碍,二是突破学生思维的障碍,三是推进阅读教学进程,四是突破阅读教学能力单线提高的习惯思路。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第一,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整体把握课文+认识文章特点+深层解读文本);第二,借助文本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第三,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语言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再现文本,情景再造+培养运用语言的创造性)。
第一,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这是阅读教学中语言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基本价值。
(1)通过语言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例如宁鸿彬老师教学《皇帝的新装》中有两个经典例子,一是让学生以“一个……的皇帝”的句式给课文加副标题,一个是用一个动词概括童话故事情节,前者是对人物特点的归纳,后者是对情节内容的归纳。
(2)通过语言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文章特点。
(3)通过语言活动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例如以对话为主的文言文,可以让学生在每个“曰”前加上表示说话人情态的修饰语,并说理由,然后展开讨论。
第二,借助文本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1)通过语言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如洪镇涛先生教《天上的街市》中有示范性的做法。第一节“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能否改成“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即这句诗中的“现”能否改为“亮”?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得出比较揣摩法的语言品味法,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先小组活动,再是全班活动,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意识,学习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语言活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语言积累形式非常丰富,背诵、默写是常见形式。于漪老师在教学《晋祠》一课时,让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晋祠”的词条。在教学《诫子书》等有哲理性名句文章时,可以从文章中摘取名句作为座右铭,也是语言积累和文本理解的方式。
第三,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语言综合素养
(1)通过语言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2)通过语言活动引导学生再现文本内容,进行情景再造。例如有老师教学鲁迅小说《祝福》,让学生根据小说内容提取信息撰写祥林嫂年谱,再把年谱与小说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和对人物进行具体描写的作用。教学《相信未来》时,让学生仿照原诗句式和情景写一节诗。这些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能够普通补充拓展原始意境,既是创造性阅读,也是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3)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创造性。例如一位老师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荔枝”为主线,为介绍荔枝的短片编写脚本和解说词。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活动要注意一些问题:语言活动必须指向文本,而不是指向语言;必须指向能力提高,而不是知识获得;必须指向语文素养,而不是指向应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