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一起来读书》
《茶花女》背后的真实故事

《茶花女》背后的真实故事

作者: 灿烂jx | 来源:发表于2019-11-16 05:57 被阅读0次

    《茶花女》是举世闻名的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此书完成于1847年,出版于1848年。

    《茶花女》出版那年,小仲马刚好24岁。

    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能在极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传世之作,背后一定有他的故事和原因。

    小仲马的父亲是被后世称为大仲马的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亚历山大·仲马,一位非常多产的作家,代表作有剧本《亨利第三及其宫廷》,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等。

    大仲马年轻贫困还没有出名前,是一位贵族家庭的抄写员,他与一位善良勤劳的洗衣女工同居,生下了儿子,就是后来文学成就可与大仲马比肩的小仲马。

    随着大仲马创作的文学作品的迅速增加,他的身份和经济状况开始出现急聚变化——出名又有钱。大仲马开始出入巴黎的上流社会,经常与女演员和贵妇们厮混,并将小仲马母子送到远离巴黎的乡村生活。

    小仲马的私生子身份,让他在乡村的童年,不但受到贫困的煎熬,更受尽了各种奚落嘲笑与屈辱。但是勤劳淳朴的母亲,给予了他正直善良的家庭教育,这对他的一生都影响重大。加之文豪父亲大仲马在小仲马幼年时,曾给予他良好的文学启蒙,所以小仲马淳朴幼小的心灵上,早就播下了文学的神圣种子。

    大仲马后来又与多名女性有过同居史,其中一位是当红女演员,两人生下女儿后,女演员逼迫大仲马用法律文件的形式承认女儿的合法身份。

    这时,大仲马想起了被自己遗忘在乡间多年的那对母子。

    那一年,小仲马7岁,大仲马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获得了小仲马的抚养权。虽然私生子的身份最终得到改变,但是他在接下来的寄宿学校里,仍然因为这个原因受尽了嘲弄与欺辱。

    在当时物欲横流的巴黎上层社会,小仲马亲眼目睹了父亲和贵族们的骄奢淫逸,他也很快就习得了声色犬马的放荡生活,真可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其父必有其子”。

    虽然小仲马的文学才情很小就初露端倪,也有少量作品出现在报纸上。但是在《茶花女》问世之前,他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花花公子。

    1844年9月,20岁的小仲马在看一场戏剧演出时,遇到了巴黎名妓——19岁的玛丽·杜普莱西。

    美艳绝伦又才情不俗的玛丽·杜普莱西,让小仲马迅速堕入情网不能自拔。当时玛丽·杜普莱西正生着严重的肺病,经常咳血。小仲马对她的体贴和真诚关心,让这位年轻的巴黎名妓也动了真情。小仲马后来向自己的父亲大仲马承认,他对这个女人的爱是出于同情与怜悯。

    两个人在一起共同度过了一段短暂却愉快的生活。

    但是,一个风流才子和一个风尘女子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结果。

    小仲马为了博得玛丽·杜普莱西的欢心,在她身上花了大笔大笔的金钱,最后甚至负债累累。

    但是,再高贵典雅也难摆脱多年妓女生活形成的性格特质,玛丽·杜普莱西注定不会安分。在与小仲马保持情人关系的同时,她与多名男性同时保持着亲密关系。小仲马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往来信件后,勃然大怒,分手也就不可避免。

    1845年8月30日,小仲马给玛丽·杜普莱西写下绝交信,从此二人再未见过面。

    有些讽刺的是,三个月后,小仲马就有了新的女朋友——一位当时非常有名气的漂亮女演员;玛丽·杜普莱西也与一位年轻的富翁缔结婚约,只是直到她去世婚礼也没有举行。

    1846年10月初,小仲马随父亲大仲马到西班牙和北非地区旅行,1847年2月10日返回巴黎,此时距玛丽·杜普莱西去世已经有一个星期。

    玛丽·杜普莱西的遗物被拍卖用来还债,剩余款项赠送给了她的一位生活在诺曼底乡间的外甥女,接受遗赠的条件是:永远也不能来巴黎。

    不得不说,这份约定遗赠条件的法律文书,非常令人深思。

    玛丽·杜普莱西,原本生活在诺曼底的乡下,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俭的农妇,父亲是不务正业的乡村巫师,脾气暴躁性情古怪,经常打骂家暴玛丽·杜普莱西的母亲。

    后来她母亲离家出走,玛丽·杜普莱西也在几年后来到巴黎。起初她在店铺里打工谋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后来她发现自己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貌,于是开始流连风靡于巴黎的社交界和高级风月场所。

    玛丽·杜普莱西不仅具有美貌,还天资聪颖,谈吐高雅,雍容华贵。在社交场合,她从来都仪态端庄,谈吐不凡,而且有比较深厚的艺术修养,这令他的情人们都感到困惑不解,也更增加了她的神秘性。

    因为玛丽·杜普莱西,从未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校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出身贫寒的风尘女子。她的端庄优雅和不同凡响是从哪里来的?这个答案直到她去世以后,人们才在她的遗物中找到。

    她的遗物中,除了情人们赠予她的海量奢华金银珠宝首饰和定制家具外,还有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见玛丽·杜普莱西是一位热爱读书、善于思考的姑娘,倘若有可能,她也许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玛丽·杜普莱西的葬礼也是她众多情人中的两位帮助操办的,一位是年过半百的俄国老贵族,另一位就是曾跟她有过婚约的巴黎年轻贵族。葬礼的冷清简单,与她旧日的奢华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仲马后来也葬在了与玛丽·杜普莱西相同的墓地,而且两处墓冢彼此相距不远。

    只是两人葬在同一墓地的原因不详。

    《茶花女》就是小仲马在玛丽·杜普莱西去世4个月后,也就是1847年的六月,他再次来到两个人曾有过短暂欢愉生活的地方。睹物思人,激起了小仲马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惊世之作。

    不知何故,《茶花女》完成后并没有马上发表,而是直到玛丽·杜普莱西去世一年后的1848年才正式出版,而且迅速在巴黎引起巨大轰动。

    是否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玛丽·杜普莱西,就没有永恒的经典名著《茶花女》,也就没有永恒的作家小仲马。

    附:

    之后写过一篇关于《茶花女》阅读感受的文章“名著阅读赏析:《茶花女》”,感兴趣的友友可以点击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茶花女》背后的真实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ve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