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上起来,打开手机,蓦然看到的是姜师傅的文章《戴师兄去世了(纪念81级戴晓华师兄)》。我极为惊讶,查了一下戴晓华的朋友圈,发现其昨天还发了朋友圈,怎么可能今天就过世呢?!紧接着,陆续看到更多的信息,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戴学长之前就患病在身,我从其平时的文章中没有看出来,一直以为他是健康的,所以才有此惊讶。
戴学长是一个勇于剖析自己的人,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很欣赏他这样的性格,与他也曾在职业等方面有过些许交流。正如有校友所言,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处征婚,我曾经有个女来访者,硕士学历,颇有个性,有点能力,还有名校情结,我觉得和戴学长至少在年龄和学历方面比较匹配。不过和戴学长说过之后,我并没有跟进这事。
听闻学长过世的消息之后,我陆续看了不少关于他的情况,方知戴学长在今年的6月份复婚了。看了她妻子和女儿与他一起的照片,我不禁慨叹:原来戴学长曾经有这么好的妻子。
综合了多篇关于戴学长的纪念文章,以及他自己的文章,我改变了原来仅凭文章和聊天认为学长是典型的清华理工男——做事认真,性格敦厚,颇具钻研精神,事无巨细都力求精益求精的看法。
我忽然觉得戴学长似乎一直是一个任性的小男孩,而她的妻子一直默默地守望着他,包容他的折腾,慈祥地看着他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任劳任怨,即使是离婚状态也一直关照着他的生活和健康,理由是他是孩子的父亲,所以离婚了也是亲人。由此我看到了中国女人,尤其是婚姻中的中国女人的优秀品质。
如此说来,戴学长是很幸运的,而且他也并不是像他在文章中经常自嘲的那样“不成功”,他的成就,仅就考上清华,从清华本硕顺利毕业这一项,就会被很多人视为难以达到的成就。学长在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建树,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可是他却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我也是这些天阅读文章看到戴学长还曾经给学校捐赠过室外木制长座椅,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学长在专业方面还是颇有成就。
我倒是认为戴学长忽略的是自身的健康,身边的拥有和已然的得到。也许戴学长需要调整的是对成功的认知。
当然我知道这也是一句废话,因为这些年我发现很多时候的教育工作似乎是在做无用功,所以我不得不感慨宿命的力量,大多数人的一生不过是被宿命驱逐的历程。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是在大多数情形下,虽然有旁人的提醒和指点,当局者依然义无反顾地奔向宿命所指引之地。
什么是成功?目前的我认为能够逃脱宿命的驱赶,才是人生真正的大成就。如何才能逃脱宿命的驱赶呢?这实在是一个大话题。最近照料病中的母亲,母亲偶尔会提到死亡,所以我这段时间对生命和死亡思考得比较多。这一思考,忽然领悟到原来古往今来的大思想家们想要解决的归根到底都是这个问题。我们探求真理,寻找人生的意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其实都是如何摆脱宿命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
在《西藏生死之书》中作者说: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 学习不要沉溺在现代生活的享受中, 关键在于单纯, 不要以外界活动来过分伸展自己, 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此刻看到这一句,有了更多的认同感。记得父亲去世后,沉浸在悲痛中的我阅读了《生命之轮》,仿佛聆听了一个优秀灵魂的精彩演讲,收获很多。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死亡并不真正存在,人生最难的功课是学会无私地去爱。
宇宙之道正是以无条件之爱,慈悲为基础。万事皆有因。当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痛苦,都是宇宙在提醒你,让你看到你的自我限制,模式,回到宇宙无条件之爱的道中。当你全然敞开,进入顺流,依心而活,丰盛、富足、喜悦、爱自来,宇宙会给你最好的。
觉知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觉察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和观点,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觉察,放下,就是净化,清理。清理所有标准观念,清理所有的执着,清理所有自我的概念,清理所有小我欲望。
死亡并不真正存在,死亡是生存的一个阶段。
提醒每一位朋友活在当下,关注自身的健康,珍爱身边的拥有,珍惜已然的得到。
祝愿每一个生命能够有机会领悟生命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