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界定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对联,雅称楹联或楹贴,俗称对子。《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从对联的名称起源探究汉字与对联的关系
对称,是先民美学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已发现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成左右对称的,几乎占了半数。汉字的创造方面,独体字和合体字,合体字的左右、上下、内外结构,笔画相差多大,基本上都保持着对称、平衡。我国几千年文化中的显著特点。
唐代,格律诗发展到巅峰,用上了“对仗”一词,它不仅要求对偶句整齐、严谨、相称,而且必须拱卫一个中心。它们两两相对,彼此依存。因此,这种称为对仗的对偶句便被称为“联”。诗中的对偶句虽然称“联”,但不能称为“对联”。而从诗中独立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对子,倒得到了对联这一名称。对联出现得较晚。开始用“对子”,后又用
“联语”名称,称为“春联”、“楹联”等。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沈德符写了一本《野获编》,其中一则说:“张江陵(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这才算为对联这一文学形式真正定了名。
三,从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多维度看汉字与对联的关系
(一)字形入手,汉字是方块字,只有方块字才有可能产生对联这种文学形式
汉字的字形呈独立的方块形状,不仅便于横向排列,也便于逐字顺次纵向排列。这特点恰好适用于悬挂、张贴在楹柱或门框以供欣赏。而每一个汉字的相互对立,又能并不困难地造成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空间上长短一致。因此,在只能横向排列的表音文字系统中,是不可能产生对联的。
不仅如此,汉字的字形,为对联的艺术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在创作对联时,汉字同偏旁形声字的使用,可以造成很独特的视觉效果。
旧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有一马车店贴出商业广告联,:“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逍遥递。”全联使用偏旁,似乎向人们展示着通衢大道旅途顺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芳草萋萋”连用四个草字头的字,这是联边的修辞格,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增强艺术表现力。
“鸿为江边鸟,蚕是天下虫。”这个拆字联,意义和平仄兼顾,创作出活泼生动的奇联妙句,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 汉字声调的巧用,使对联具有节奏感、音乐美 ,汉字一字多音、多字一音的特点为对联多种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对联和律诗一样,都是要讲究节奏的, 汉字的音节是听觉感觉可以区分清楚的语音的基本单位。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语素基本上也是一个音节,因此汉字和语素是相对应的,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非常适合;在视觉上是字字相对,诉诸听觉时,也仍是一一相对。不管视觉、听觉都保持匀称 相对的特点汉字有大量的多义词、多音词、同义词、同音词以及反义词等。用之于对联的创作,尽管难度增加,但是它也同时增加联语和对句创作的趣味性,丰富了对联的表现手法,当然也有利于对联的发展。
1.叠字联就是充分利用汉字字音特点的一个典范。叠字联是把对联中的同一个字或几个字重叠起来使用,以增强对联声律的节奏感,例如,西湖天下庭园有这样一副著名的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是一副叠字联,这样的叠字的使用,整句话读起来抑扬起伏,音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也增加了对联的趣味性,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利用汉字中存在很多同音、同义字词的特点,来加工润色对联,这样就产生了双关联。双关联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含蓄美。
(1)谐音双关联
清朝初年,明末才子金圣叹因冒犯皇帝,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相传临行之前,他与儿子诀别时曾说这样一副谐音双关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莲”谐“怜”“梨”谐“离”。字面上是讲“莲子”“梨儿”,然而字面之下所隐含的真正涵义却是:金圣叹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而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亦感到酸楚难忍。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撼人心魄。
(2)寓意双关联
流传在明末清初的对联“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上联“清”暗喻清朝统治,下联“明”暗指已经灭亡了的明朝。这副对联,表面上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心情,而实质是明朝的遗老遗少对昔日明朝统治的怀念。
谐音寓意在对联中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有的用于言表志向;有的用来传递感情;有的可能是为了避其不可……但不管其中的目的是什么,玄机只有一个:把巨大的秘密或想要表达的感情智慧地掩饰在简单的文字背后,只有足够细心或深诸行文机缘的人,才可一一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