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食母单喂,老食聚群汇。
勿言孝道悖,环循自然归。
少时如阳升,老来暮途回。
幼老食养生,生死通本性。

偶观网络照片,一组养老院老人就餐照片有些感怀,简单记录如下:
一是人的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没有必须太认真与执着。古人说,产房多快乐,老院多痛苦。这说明人的本性本质本根,喜欢小孩子而不喜欢老人,因为孩子的阶段,可爱,天真,童趣,意味着希望,成长,发展,前程等等,老人的时光,一天混混,一日三餐,无所事事,一日不如一日,活着没有意义等等。其它,这些理解都一个人自我感觉,也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群体感应。任何一个人,不能就一种眼光能看通看透看明白另一个人的出生、成长、死亡的全过程。因为他自己本身这个过程,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经历,阅读书籍,与人交流或其它社会方式来了解别人的理解与体会。但,这是些都是建立在自我认识意识感觉感受的基础上,没有真正确实的相对客观的真实性,也没有意义。生活的本身就是自我感知。所以,一个人的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所有情感也是自我的感受,没有必须强加于人,强加于自己,坦然而对,自然而生,来之而安,去之无留。

二是孝道是一个人的自我认识与家庭养成,没有必须人人一致。关于孝道,可能是中国的特点特色特殊的人际关系。本意应该是晚辈对长辈应该尊重照顾赡养,保证的他们的衣食住行,身心快乐。这是好的一种社会认知,也是人与人的特殊关系,更多表现在亲属亲戚亲人,有血脉关系的群体中。事事有共性,而世事有特性。每个人对孝道的认识是有自我的认识的,而老人在不同年纪上自我表现方式也不一致,世事变化中,没有必须将晚辈与长辈的孝道进行强加指导指正指示指挥等等。老人自愿,孩子尽力,自然关系,家庭和睦,即可。当前有的老人喜欢住敬老院,有的老人喜欢独住,有的喜欢跟孩子住等等。这些都人人各不相同,双方能达成相对较好的意向即可,孝者,顺也,大家都能心平气和来对待此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孝道。

三是人过中年,规划好自己的养老计划,有备无患。日有正阳月有阴,人有出生必有死亡。在一个人死亡之前,有自己的相对安排和计划,是必须必要的。很多人不愿意谈自己的死亡,不敢面对死亡,不愿意别人帮他的安排。这些都是一个人不能自我认识的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本身表明了TA的心态已偏离生活规律,因为TA害怕死亡。这是一种心理病症。我们做好的计划,可能从50,或60,或70,每个情况不一致,因人而变。但要做好计划,最好有一定的遗嘱,以便在自己“失能失智”(自我失去了身体能力,没有体能,不能生活自理,失去了基本智能,处于8岁以下孩子的智力,就是严重瘫痪与严重老年痴呆的情况),最好有遗嘱的方式来让晚辈进行“顺心”安排。因为一个人的活着没有生活的质量和意义,就是一具生物体,不是生命体。按照生命体的意愿,可能将生物体进行终结,也便回归自然,归去永久的家园。(2022年4月1日 静海,每天练字100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