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7 拾葚异器-24孝略感

作者: 天下雨水 | 来源:发表于2022-04-27 11:24 被阅读0次

    古文: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译文: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偶遇赤眉军,赤眉军士兵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牛蹄一个,以示敬意。

    诗证: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拾葚充饥岁荒年,葚异二色为哪般。异器错食心意显,器得牛米孝结缘。

    今天读来,此则孝事应该是真人真事真有人记录,小人物大故事,小事件大涵义,小常识大道义。

    孝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小事情做到内心里。我们每个人对家庭的作用各有不同,但目的是让家庭更加和谐,充满感情,保持温度。家庭的柴米油盐,锅碗瓢盆都是日常小事,我们如果在这些小事情做到更加体贴入心,关心更加深入,说明一个人孝道是真情实感,发自内心深处,来自肺腑。

    蔡顺采桑葚的故事,很是让我们感动。大家都知道,桑葚是红酸黑甜,树上成熟过程参差不齐,有青有红有黑,采摘时需要一粒一粒地分开,费时费工费精力。蔡顺为了让母亲吃到黑甜的桑葚,分开两个筐子来装,说明他把对母亲的孝心做到自然而发自内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是不是考虑到老人的具体情况呢?老人吃的饭是不是更软呢,老人的穿的衣服是不是更轻便呢,衣服的扣子是不是较大,便于扣紧和扣上呢。老人的住宿条件是不是更平坦,没有门槛,没有尖利锐角之物呢。老人的独居时,他们能自食其力吗,等等。做为下一代的我们,有没有考虑更多的细节呢。

    我们现在把老人的失智和失力做为老人一个标准。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别人24小时看护时,这个人就是失智或失力。特别是老人,大脑的退化,认识的退步,分辨不清身边的可见物体,或者是不能满足他本人的自食其力,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辅助和帮助。

    今天的孝道,应该是与时变化的。现代的老人,应该有适量的活动,包括脑力和体力。以前看到一则信息,一家人尽可能让他家的老人坚持做一些家务,让老人有一定的脑力和体力的锻炼。比如保持家庭做饭,两三个人家常便饭,保持一周的家里打扫卫生等。我的感觉这个做法比较好,可以充分让老人们发挥他们的作用。借着上面的故事,我们可让蔡顺把红黑桑葚在树上一骨脑地采下来,让他母亲再分摘出来,黑色母食,自己吃红色。当然,前提是他母亲的眼力还好。

    可以把故事再更进一步提升,拒白米及牛蹄,以养心志。古人的故事,我们可以尽情合理的推演。蔡顺孝母,分别用不同的筐子来装桑葚。有人表示对他孝道的敬佩,赠白米和牛蹄。蔡顺担心吃过了白米和牛肉,对艰苦日子可能不适应,而拒绝别人的馈赠。被拒绝的人更加佩服他的心志和生活态度,并主动将白米和牛蹄送到他家里。蔡顺只把白米和牛肉做好后送给母亲,而自己只吃粗糠淡食。

    当然这样的演绎后,我们可能把蔡顺的故事写成了一个贤人达者。这又何尝不可呢?故事是教育我们的,让我们用历史中的优良故事来教育我们自己和下一代,这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史料记录的良性正面的居多,不良异类的资料较少。

    我们的生活就应该如此,见良者学之,不良者以镜自照。在对父母孝道方面,更是如此。学而不用,非学也。用而不上心,非用也。我们经常读读良好的故事,可以熏陶自己的情操,演绎一些品质良好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能深度的思考问题。正如我们现在阅读24孝道故事一样,读之理解,以正心性。写之感悟,以明心境。有人读之,共同感觉,实属难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04-27 拾葚异器-24孝略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mgk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