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员-22组-阿远-【202002训练营-W2D1-引领性指标】
- 学员+2组+李冬+【202002训练营-W2D1-引领性指标】
- 学员+17组+杜秀丽+W2D3-202002RIA-深度工作
- 学员+17组+杜秀丽+W2D1-202002RIA-引领性指标
- 学员+3组+李旭鹏+【202002训练营-W2D1-引领性指标】
- 学员+25+李文敏+【202002训练营-W2D1-引领性指标】
- 学员+29组+清浅+【202002训练营-W2D1-引领性指标】
- 学员+11组+张敏+【202002训练营-W2D1-引领性指标
- 学员+16组+文锦+【202002训练营-W2D1-引领性指标】
- 学员+23组+将军+【202002训练营-W2D1-引领性指标】
提交时间:2月17日
图书:《高效能人士的执行四原则》
拆页:引领性指标(P53)
【R原文】
下边我们来深入讨论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的区别。滞后性指标是对你想要达到结果的衡量指标,我们之所以称之为滞后性指标,是因为在你获得它的数据之时,所有事情都已经发生得到结果了,所以这些指标就总是滞后的。最重要目标中的,到某个时间,从X提升到Y,就是一个滞后性指标,但是最重要目标并非现实世界中唯一的滞后性指标。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事务中充满了无数的滞后性指标,比如说收益率、支付能力、库存数量、住院率、资产利用率等等。
引领性指标就不一样了,它们可以预告结果。引领性指标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引领性指标具有预见性。这意味着一旦某个引领性指标发生了变化,你就可以根据这个推断出滞后性指标之后会有怎样的变化。第二,引领性指标是可控的,它可以被你的团队所影响,这意味着,你们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促使引领性指标发生变化。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要求:符合I便签的标准——诠释、清晰、准确、致用
一、本片段作者给出了引领性指标与滞后性指标的区别(What)。
区分要点:指标相对于结果是滞后的、还是引领性的。
滞后性指标:获得该指标时就得到结果了,无法通过控制该指标来改变结果,是滞后的。举例:“科室本月术后引流管相关感染率由1.5%降到1.0%”,这就是个滞后性指标,在得到数据时就已经得到了结果。
引领性指标:指标发生在获得结果之前,通过控制指标可以对最终达到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举例:“本月内让2周拔管率由50%增加至80%”这指标在发生引流管相关感染之前,通过对这个指标的控制可以显著降低引流管相关感染率,所以是引领性指标。
引领性指标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1、预见性:这个指标的对滞后性指标的影响巨大,通过它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预后性指标结果。例如术后长时间不拔管(2周)会明显增加引流管相关感染率,通过想办法提高术后2周的拔管率可以降低术后感染率。
2、可控性:这个指标是你或者你的团队可以控制的。想提前拔管,可以在术中注意止血、手术结束时注意吸引器吸引减少积液、术后采用适当压力的负压吸引、术后加压包扎等等方法达到,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如果一个指标你根本控制不了,那也不是引领性指标。
二、为什么区分这两种指标对我们来说有重要意义?(Why)
在实现生活中,我们通常只是关注滞后性指标,那是我们想得到的结果。可我们并不知道在执行过程中要关注哪些引领性指标,如何调整这些指标以增加成功的几率。如果我们更多的关注了引领性指标,那么我们就是在达到结果的路上不断努力,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增加。
三、我们怎样判定一个指标为引领性指标呢?(How)
判定引领性指标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点:
(1)这个指标是可执行的(符合SMART原则);
(2)时间维度上,这个指标的数据必须在结果出现之前可以获得;
(3)这个指标要对滞后性指标的达成有显著的影响(预见性);
(4) 这个指标是人为可控的(可控性)。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要求:符合A1便签的标准——鲜活、故事、对应、反思
2018年10月,我们医院换了新院长,要求科研兴院,硬性规定每个科室都必须有课题基金,我们科是重点科室,给的指标是5年拿到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院长给科主任加压,科主任就会给下面的人施压。10月底的一天,我们科室主任把我叫到他办公室,板着脸告诉我:你是我们科的博士,你要负责5年拿到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但凡做过科研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前期的研究数据,申请到国家基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我们科当时什么前期数据都没有,甚至连固定的研究方向和实验的条件都没有。我当时感到压力山大。于是就在主任威胁我说“做不了就调整岗位”的时候,顶撞他说:“调整就调整吧,做超市的理货员我也能养活自己”。结果主任万分恼火,小鞋给我穿了1年多。
反思:事后我一直在想:自己平时对主任基本是指东不打西、毕恭毕敬的,为什么当时就忍不住要去顶撞他?学了今天的片段,我好像有了深入一些的认识。“5年拿到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是一个滞后性指标,当主任拿这个指标来要求我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能达到指标,也不认为自己能做到,觉得这个指标完全不可控,因此压力山大而失去常态。而如果当时主任或者我知道“引领性指标”的概念的话,我们也许讨论的问题变成“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才能达到5年拿到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目标呢?”那么我们的讨论也许会很愉快:可以外聘教授指导;可以找实验室联合;可以组建科研小组开始主题阅读确定研究的主要方向;可以先拿省或市的课题基金,有了前期结果再积极申报国家基金…然后每个计划都可以细分出不同的引领性指标。如果当时我能有这个概念的话,谈话也许就不会那么不愉快了。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要求:符合A2便签的标准——目标、行动、关联、可控
最终目标:2个月内向核心期刊投稿既定方向的综述文章一篇。
指标1:2个月内(2月15日---4月15日)投稿一篇既定方向的综述文章
分析指标1:这显然是一个滞后性指标。4月15日结果可能有:文章投稿了或者文章还没有完成投稿。而到4月15日那时,如果没有完成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垂头丧气。
后来我想到的办法是:分解任务,分解为前一个月每天看相关文献1篇,做好笔记;后面半个月开始写作,最后半个月进行投稿。于是前一个月的指标就变成了:
指标2:前一个月(2月15日---3月15日)每天看相关文献1篇,做好笔记
分析指标2:我原来以为这是引领性指标;因为(1)它符合SMART原则,可执行;(2)它的实行在的“2个月投稿”这个最终结果之前;(3)每天是否达成此目标看起来对最终结果影响巨大;(4)是否可控呢?相对来说它比起前面的2个月投稿这个指标更可控。
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如果我每天的指标达不到呢?它是在最终结果之前,但是在每天的结果之前吗?它符合预见性和可控性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犯了概念上的错误:“每天看相关文献1篇,做好笔记”这个指标也是滞后性的,在每天检查自己达到这个指标没有时,结果已经产生(完成阅读或者没有完成),它不过是把“大的滞后性指标”分解为“小的滞后性指标”,不断地滞后而已。
于是我重新审视自己:我写不出文章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自己每天东搞西搞,时间没有计划(没有固定时间去做这件事情),精力也不够聚焦,有时候就算勉强坐下来也静不下心来看文章,结果一天天达不到目标。于是我制定出指标3.
指标3:“我要在1个月内(2月15日---3月15日)每天晚上8:00-10:00腾出时间不做别的,只坐在书桌前做与综述写作相关的事情,或者实在看不下去就呆坐2小时”。
分析指标3:我认为这是一个引领性指标;因为(1)它符合SMART原则,可执行;(2)它的执行发生在“每天看一篇文献做笔记”这个结果之前;(3)具有可预见性:通过分析,我无法达到每天阅读一篇文献的这一滞后性指标的主要原因是我无法保证每天定量的时间静下心来去阅读,通过“指标3”可以达到“养成每天晚上固定2小时只做与综述写作相关的事情”的习惯,这会大大增加我达到滞后性指标的几率,对其有显著的影响;(4)它是我能做到的(可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