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将学生知识的学习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一个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很多时候是因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滞销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把知识“积累存储起来”,而没有将知识进行“流通”,没有流通的知识就是死知识,不会运用的知识,因此就有了学生学业上的困难。学生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有的学生把知识的获得当成最终目的,把知识变成了静止的,僵死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精神往往是不相干的,这种知识即便是在多,在学生那里长久下来也会变成累赘,讨厌的东西,学生就失去了兴趣。只有把“知识”变成“知道”,这样的知识才有积极的生命力。有经验的教师从不把学生学习过程中语言知识,概念准则等通过死记硬背,一味灌输等形式传递给学生,他们往往通过理解实例,灵活运用,合理迁移等形式,帮助学生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会变得比较自觉,学生也就越来越愿意将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乐趣。如此一来,学生从简单的学知识,渐渐过渡到明白了怎样学知识,最后终将实现学会了什么这一终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就完成了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也就完成了素养的习得。
对于语言学科来讲,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测查也应该在真实的,有意义的,与生活有关的情境中进行,脱离了情境,学生的学习就会变成“做题目”,而不是“完成任务”了,因此在教学中,越是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