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汪曾祺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名字就叫《多年父子成兄弟》,讲他与父亲间的一些往事,以及他和儿子的关系,道出了不少教育的真谛。
文章中说,他的父亲多才艺又随和,从不对子女疾言厉色,能跟孩子混到一处玩,开春时节带孩子到田野疯跑,给孩子做漂亮的风筝,还会做各种玲珑的灯,孩子挑着上街,收获邻人的羡慕,甚是得意。有趣的是,儿子初恋写情书,老爷子居然在一旁出主意,儿子抽烟喝酒他非但不阻拦干涉,反倒还会递烟给儿子,帮着点火,喝酒时也会给孩子也倒上一杯。
有这样的父亲,自然深深影响了汪老的育儿观,他对儿子的婚恋采取“闻而不问”的态度,这在那个年代是很难得的。而且,他的儿子有时喊他“爸爸”,有时直呼“老头子”,他也丝毫不以为意,家庭相当和睦。由此,汪老得出一个结论: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在汪曾祺老先生看来,父母要与子女做好伙伴,不然教育就无从谈起。事实也确实如此,太过于施展父母的权威,其结果往往导致子女的高强度叛逆,亲子关系陷入僵化。
育儿经典《父母:挑战》(THE CHALLENGE OF PARENTHOOD)一书就指出,父母应当是希望帮助子女解决问题且与他们平等的一位伙伴,纯然的伙伴关系是赢得孩子信任的最佳方法。毫无疑问,伙伴关系往往都是平等的,否则,肯定就要拆伙。但是,在亲子关系的事实中,却又很难做到与子女做伙伴。
在子女面前,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自带权威感的,可以说是“天赋威权”,若要降下身段来与孩子平等,极少人可以做到。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没人不知道平等的含义,同事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能吼他们吗?兄弟姐妹不与你合辙,你逼他们试试!这些时候,我们都知道,大家是平等的,不能强加自己意志给别人,别人也不会接受。只有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才完全忘记了“平等”两个字,孩子多么无辜啊,必须要忍受父母的淫威。
信任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很难想象,缺乏信任的家庭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子女。即使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信任也不是生而有之的,它是需要赢得的,需要父母付出相当多的努力来建立信任关系,信任是不能要求也不能强取的。孩子看到了你的信任,他们才会付出信任,赢得孩子信任的办法并不难,只要你认可孩子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信任便会慢慢建立起来。
我们有很多机会来赢取孩子的信任,即使是幼儿,也有办法与之建立信任。父母可以通过委托孩子承担必要的工作,让孩子帮助父母或家庭成员,由此建立孩子的价值感和重要性。比如,你可以让孩子帮你递一个小工具,帮你提新购的小东西,或者在超市选购用品时让他们提建议,大一些的孩子,你还可以就某些严肃的事情征求他们的意见,孩子的价值感建立的越多,他们对父母的信任也就越深。慢慢地,孩子就成了你的伙伴,要知道,伙伴之间是根本不存在叛逆的关系的。
与孩子建立伙伴关系的难点在于,父母很难放下自以为是的权威感,一不小心就露出狰狞面目,来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建立伙伴关系的努力瞬间成为泡影。在上面提到的汪老那篇文章中,他提醒我们: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