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红楼梦》black—box 1
《红楼梦》点评10-2:石头的来历大有深意(女娲补天的真实故事是

《红楼梦》点评10-2:石头的来历大有深意(女娲补天的真实故事是

作者: 王科丁 | 来源:发表于2022-07-03 10:07 被阅读0次

    点评十:石头的来历大有深意

    (红楼梦场景陈设系列二)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红楼梦》中所写的石头,并非真的是女娲补天所用的石头,那是神话故事。而实际上作者旨在说明石头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传承载体,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应该这样解释:

    先说说什么是“女娲之肠”。这里的肠可不是肠子,在《山海经》中有指国名的、有指动物的、有指植物的,所以这里的“女娲之肠”是后氏(栗陆氏)对女娲所造的陶像的称呼,女娲自己不可能定这样的名称。山海经中经常出现一些人身动物面、人面动物身等奇怪的东西,如马肠就是虎面人身的动物。这种类型的智慧生物,在不是十分开化的人心中称为神。

    10-3:结绳记事.webp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第一个神当然指的是神灵,第二个神如果也是指神灵的话,逻辑上就完全不通了。第二个神应当是后人因为搞不清楚当时的情况,将别的近音字也写成了神,这个字极有可能是“绳”。“绳”字中的“糸”指“纤维”,“”本指“吃食少而繁殖多”,转义为“可以无限低成本繁衍”;“糸”与“黾”联合起来表示“可以无限制低成本接续延长的纤维索带”。这样就完全通了,因为古人以结绳记事,并且用绳来测量时间、空间,比如测时间用“二绳”,空间定位也用“二绳”。

    首先我们得肯定,这十神与人有关,否则不叫“有神十人”,后人将女娲的形象定在人面蛇身这个思维上,就来自于“女娲之肠”。这是一个什么形象,是陶制的女娲上半身和一条长长的蛇尾,这个蛇尾上像结绳记事一样地打了不同的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些结的数量应当是从一至十,也就是十个生成数,像十条长长的绳子,打了结之后更像肠子,所以有“化为神(绳)”的说法。

    再说说“栗广之野”是何地。栗在夏朝以前是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的名称,上古时的都城,大多以掌权者的姓氏命名,这里一直是各氏族(华夏民族先祖)的都城,也是夏朝早期的都城。《易·系辞下》“包牺氏没”,唐孔颖达疏:“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栗陆氏时,这里就应该叫栗。广音“yǎn”,本义是有顶无壁的建筑,引申为大、宽阔。野当然不是指郊外、野外,而是指王畿内的特定地区。“横道而处”很好理解,横就是一条线,绳子才能放成一条线,道不作道路解,而是顺序、规律,总的来讲就是十根绳子按一定的顺序、规律排列,形成一个较大的祭台。祭台上十根“女娲之肠”的排列方式,就是“洛书”的表现形式,这应该是“洛书”的雏形。

    那么这一段记载和炼石补天、抟土造人有什么关系?这两个神话故事,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版本,都是后人经过前人传说记载下来的,可信度非常低。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故事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另一方面是对文字的片面理解。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尧、舜、禹政权交替过程是禅让制,所谓禅让就是要把政权交给有智慧、有贡献的人。尧、舜、禹之前的政权交替,也是一样的。女娲非常聪明,应该在人类历史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她所作的贡献被后人传说为这两个神话故事。

    先说“炼石补天”。天是不用补的,也补不了。我们一直称华夏五千年文明,那五千年之前的文明哪里去了。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之前没有成熟的文字,记录氏族大事的方法主要是结绳和岩画两种。女娲时代,文字已有雏形,但需要把发生的大事记录下来,就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载体,绳子显然不合适,山野中的大石头也很难搬动,所以女娲就发明了烧陶工艺,烧出来的东西不仅可以造房子,也可以记事,还可以当作艺术品,特别记事一类,填补了时间记录上的空白,这是补天的一种理解。再者,古人对空间也没什么概念,女娲在都城中建了一个“洛书”形式的祭台,它的作用就是告诉人们四维五位、八方九宫的空间理念,这一理念逐渐被运用于建筑、宗教、祭祀、礼仪等领域,填补了空间的问题,这是补天的另一种理解。当然这一空间理论,后来有了长足发展,河图(宇宙图)就是其中之一。

    10-4:洛书

    注:朱熹将此图定为河图,按冯时的研究成果,此图和洛书都叫洛书,河图指的是太极图(也称宇宙图)。

    再说“抟土造人”。人是不可能用泥土捏成的,这一点从哪里都说不过去。况且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提出的问题,也很有道理,女娲之前华夏民族的人口其实并不少。在这里,我们得重新理解这几个字的本质含义:“抟”的本义是凭借,不要单纯认为是揉捏的意思;“土”可以作器,土器未烧者谓坯,已烧者谓瓦,这里的“土”当然指的是瓦片;“造”不要理解为制造、制作,而要理解为培养、造就、创造;“人”也不要理解为个体的人,而要理解为群体社会。人类的寿命较短,知识是需要传递的,仅靠曾经的口口相传已经满足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女娲炼石,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人们需要借鉴的历史事件、掌握的基本知识,甚至需要传递的信息,都写在了陶片上,可以长时间使用和传抄。这样一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就开始加倍了,因为女娲的个人智慧已经逐渐变成了大众智慧,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关系得以进一步理顺。这就是女娲“抟土造人”的本质含义:女娲凭借陶片这一文字传递媒介改造了人类社会。

    三、石头对文化的传承

    作者在楔子中描述,石头经过无尽岁月,并经历了人世历练,将故事记录了下来,说的是文化的传承过程。无才补天,也就是空陶片,文化经过不断传承发展,写在石头(陶片)上的东西就越来越有灵性,所以石头自我煅炼并通了灵性,亦即文化的自我觉悟。自怨自嗟、日夜悲号惭愧,喻正法已去,无佛出世,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需要造劫历世,重修缘觉。石头能大能小,喻修成正果,自在随性,神通无碍。

    10-5:人类的进化过程是身体和思想同时得到改造的过程.webp

    一僧一道,喻重修之法,可佛可道,佛道同源,殊途同归。气骨不凡、丰神迥异,系智慧圆满,身现外相;高谈快论,喻说法无碍,乐说辩才。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乃佛国净土、神话传奇;红尘闹市、荣华富贵,系娑婆世界、人间繁华。质虽粗蠢、性却稍通,是植众德本,但尚需教化学习;补天济世、利物济人,系修行目的,却仍要德才兼备。富贵场中、温柔乡里,最易乐极生悲之处、更易泰极丕来之地;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当是修行必经之路、亦是伏魔得道之法。苦求再四,说明求正道之决心,必须决不后悔;复还本质,暗示修正道之成果,自是返朴归真。大展幻术,喻随性说法;赐予好处,喻修得神通。

    作者写这一段楔子的目的,首先是告诉我们如何在乱世中从五千年文明里寻求自我觉悟,其次也是一个企盼:企盼出现一位如女娲一样的治世济人之大能,来改变《石头记》后半部所呈现的苦难社会。

    (水木森【水目人曾】)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即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点评10-2:石头的来历大有深意(女娲补天的真实故事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ul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