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担心手机是否引起癌症或其他健康问题?
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
-
手机可以释放射频能量,属于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是指能量比较低,并不能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产生电离的辐射)。手机附近的皮肤组织可以吸收这种能量。
-
使用手机人群迅速增加。2010年,美国有3亿多用户使用手机。与2000年的1.1亿用户比较,增加了近3倍。国际电信联盟(ITU)估计,全球有50亿人都在使用手机。
-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每天使用手机次数增加、每次通话时间和每天总通话时间在延长。
射频能量怎么影响人体
射频能量是一种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可以分为电离型(X射线、氡气、宇宙射线等)和非电离型(射频、极低频和工频等)。
暴露于电离型电磁辐射有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虽然有多项研究评估了来自雷达、微波炉和其他来源非电离性电磁辐射对机体的潜在影响,但是尚未得到一致的结果证明非电离辐射会增加患癌风险。
已知射频能量的生物学效应只有加热。微波炉加热食物是这种效应的一个例子。手机产生的射频同样具有加热效应,但是,尚无证据表明可以显著升高体温。
近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使用手机50分钟,同侧脑组织代谢的葡萄糖量高于对侧脑组织。研究者表示这只是初步的研究结果。尚不清楚此种葡萄糖代谢增加对机体有何影响。
流行病学研究是怎样测量射频能量暴露?
通过面谈或调查问卷方式间接测量射频能量暴露。包含以下内容:
- 参与者最少使用手机频率(每周或每月最少使用手机时间)
- 参与者第一次使用手机和最后一次使用手机时的年龄和年份(可以计算累计使用手机时间)
- 每天、每周、每月平均使用手机的频率
- 每次平均通话时间
- 一生累计通话时间、使用频率和持续时间
射频能量是否引起癌症的研究结果如何?
虽然人们担心手机的射频能量可能会影响脑和其他组织,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细胞实验、动物实验或人体试验结果证明射频能量会引起癌症。
人们普遍认为DNA破坏是发生癌症的重要条件。但是,非电离型电磁辐射不能造成细胞DNA破坏。在动物实验中也没有发现非电离型电磁辐射可以引起癌症或增强化学致癌物的致癌效果。
已有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评估了使用手机与患肿瘤风险之间的联系,如胶质瘤(gliomas)等恶性肿瘤,如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s)等良性肿瘤,大部分脑膜瘤(meningiomas)和腮腺肿瘤(parotid gland tumor)。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比较了使用手机人群与不使用手机人群和患癌人群。在队列研究中,比较了使用手机人群与不使用手机人群肿瘤发病率和发病时间。癌症发病数据同样分析了随着延长手机使用时间是否会影响癌症发病率。研究结果显示,无证据证明使用手机与患癌风险之间有关联。但是,在某些人群中发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对这些研究的简要说明如下:
-
在13个国家做的Interphone研究评估了使用手机与头颈部肿瘤患病风险。基于该研究数据出版的多个分析结果显示,大量使用手机不会增加患脑肿瘤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风险。近期出版的分析结果显示,一小部分每天大量使用手机人群患胶质瘤风险升高。但是,研究者认为这个结果不可靠。因为,与不用手机人群比较,较少使用手机人群患脑肿瘤风险更低。另一个研究结果显示,高频率使用手机与患脑肿瘤部位和区域无关联。
-
对35.8万人做的、丹麦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即便使用手机时间超过13年,不会增加患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风险。
-
对超过100万女性做的、英国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手机不会增加患胶质瘤、脑膜瘤、非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风险。如果手机使用时间超过5年会增加患听神经瘤风险,这种风险随着手机使用时间增加而升高。但是,1998年-2008年间英国民众的听神经瘤发病率并没有升高。
-
美国的早期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不能确定使用手机与患胶质瘤或脑膜瘤风险之间有关联。
-
一些瑞典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20岁前开始使用手机、每年大量使用手机人群有患脑肿瘤风险升高趋势。但是,瑞典的另一个大型、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20岁-69岁的人群中未发现类似趋势。对7岁-19岁间脑肿瘤患儿做的国际CEFALO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手机与患脑肿瘤风险之间无关联。
-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SEER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987年-2007年间使用手机人群迅速增加,但是脑肿瘤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并没有随之升高。同样,1974年-2008年间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的脑肿瘤发病率也没有升高。2012年NCI的研究人员比较了美国SEER数据和Interphone研究数据中美国胶质瘤发病率,结果显示两者是一致的。但是,比较2011年发表的瑞典研究数据中胶质瘤发病率和同期美国SEER数据中胶质瘤发病率时发现,瑞典发病率高出40%。
-
对美国海军电子工程师、航空工程师、火控工程师、接触雷达人员和电磁波测试人员、手机生产线人员等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证据显示射频能量会增加患脑肿瘤风险。
为什么这些研究结果不一致呢?
只有一小部分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手机会显著增加患脑肿瘤风险,但是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发现两者之间有关联性。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如下:
- 回忆偏差:一些参与者确诊肿瘤后,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以前的生活习惯或暴露因素时出现回忆偏差。关于手机与患癌风险的许多流行病学研究缺乏可靠的使用手机总时长数据。另外,存在患者回忆使用手机部位与发生脑肿瘤部位一致的倾向。他们不考虑是否真的在那部位长期使用手机或偶尔使用手机。
- 不准确的叙述:人们描述不常发生事情时有可能出现。人们记不住特定时间内使用手机情况。
- 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脑肿瘤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胶质瘤患者的死亡率高、生存时间较短。脑肿瘤患者接受治疗后常出现脑部损伤,这会影响调查问卷的准确性。此外,已故患者的家属不清楚已故亲人的手机使用情况、更不能准确回答调查问卷。
- 参与者偏差:与健康参与者(对照组)比较,脑肿瘤患者更容易参加研究时出现该类偏差。在Interphone研究中,与不用手机或少用手机者比较,规律使用手机者更容易参加试验。
- 手机技术和使用方法的变化:早期研究分析的是模拟手机,现在人们使用的是数字手机。与模拟手机比较,数字手机使用不同频率、功率更低。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发短信沟通,无需把手机贴近头部。此外,人们可以使用无线耳机减少脑部暴露于射频能量。
各个协会的结论是什么呢?
虽然人体研究中缺乏证据、啮齿类动物研究中缺乏证据、机理研究较弱证据,但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把射频列入“可能致癌物”。
美国癌症协会(ACS)声明,IARC分类意味着使用手机存在某些患癌风险,但是没有较强证据可以证明有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关心射频暴露人群可以使用耳机接听电话、减少使用手机次数。
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NIEHS)声明,尚无确切的科学证据表明使用手机可以损害健康,但是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声明,无法复制射频引起生物学改变的实验、主要的人类流行病学研究无法证明手机射频能量引起健康问题。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声明,尽管有些研究引起了人们对手机安全性的关注度,但是所有的科学研究结果不支持使用手机与健康问题之间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性。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声明,无证据证明手机可以引起癌症或其他健康问题,如头痛、头晕或失忆等。
儿童使用手机时的患癌风险是否高于成年人呢?
理论上,儿童使用手机时的患癌风险高于成年人。儿童的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更容易受干扰因素影响引起癌变。而且,儿童头部小于成人,接受手机射频能量面积更大。另外,与成年人比较,儿童累计暴露于手机射频能量的可能性更高。
到目前为止,涉及儿童的研究数据不支持该理论。第一个病例对照CEFALO研究分析了丹麦、挪威、瑞典的数据。脑肿瘤患儿诊断时间为2004年-2008年,年龄范围为7岁-19岁。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手机与儿童患脑肿瘤之间无关联性。由于数据是通过回顾性研究和客观测量获得,而不是对参与者进行调研和回忆取得。研究者认为不能完全排除使用手机可以轻度增加患脑肿瘤的可能性。
怎么减少手机的射频能量呢?
FDA和FCC的建议如下:
- 优先使用座机、缩短使用手机时的通话时间
- 使用免提设备,通话时手机与头部保持一定距离
还有什么仪器可以产生射频能量?
最常见的射频能量来源是通信设备和仪器。在美国,手机的使用频率范围在1800 MHz-2200 MHz。在这个范围内产生的电磁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
家中常用的子母机使用的频率类似于手机。但是,子母机使用范围小,产生的射频能量小于手机。
AM/FM广播和VHF/UHF电视是也是射频能量来源。它们使用的频率低于手机。相反,雷达、卫星基站、磁共振成像设备、工业仪器、微波炉等使用的频率高于手机。
参考文献
-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009). Radiation-Emitting Products: Reducing Exposure: Hands-free Kits and Other Accessories. Silver Spring, MD. Retrieved June 18, 2012.
- Volkow ND, Tomasi D, Wang GJ, et al. Effects of cell phone radiofrequency signal exposure on brain glucose metabolism. JAMA 2011; 305(8):808–813.
- Hirose H, Suhara T, Kaji N, et al. Mobile phone base station radiation does not affect neoplastic transformation in BALB/3T3 cells. Bioelectromagnetics 2008; 29(1):55–64.
- Oberto G, Rolfo K, Yu P, et al. Carcinogenicity study of 217 Hz pulsed 900 MHz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n Pim1 transgenic mice. Radiation Research 2007; 168(3):316–326.
- Zook BC, Simmens SJ. The effects of pulsed 860 MHz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on the promotion of neurogenic tumors in rats. Radiation Research 2006; 165(5):608–615.
- Ahlbom A, Green A, Kheifets L, et al. Epidemiology of health effects of radiofrequency exposure.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4; 112(17):1741–1754.
- Cardis E, Richardson L, Deltour I, et al. The INTERPHONE study: design, epidemiological method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study popul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7; 22(9):647–664.
-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08). INTERPHONE Study: latest results update—8 October 2008 Exit Disclaimer. Lyon, France. Retrieved June 18, 2012.
- The INTERPHONE Study Group. Brain tumour risk in relation to mobile telephone use: results of the INTERPHONE international case-contro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0; 39(3):675–694.
- Larjavaara S, Schüz J, Swerdlow A, et al. Location of gliomas in relation to mobile telephone use: a case-case and case-specular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1; 174(1):2–11.
- Johansen C, Boice J Jr, McLaughlin J, Olsen J. Cellular telephones and cancer: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Denmark.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01; 93(3):203–207.
- Schüz J, Jacobsen R, Olsen JH, et al. Cellular telephone use and cancer risk: update of a nationwide Danish cohort.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06; 98(23):1707–1713.
- Frei P, Poulsen AH, Johansen C, et al. Use of mobile phones and risk of brain tumours: update of Danish cohort study.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1; 343:d6387.
- Benson VS, Pirie K, Schüz J, et al. Mobile phone use and risk of brain neoplasms and other cancers: Prospec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3; First published online: May 8, 2013. doi:10.1093/ije/dyt072 Exit Disclaimer
- Muscat JE, Malkin MG, Thompson S, et al. Handheld cellular telephone use and risk of brain cancer. JAMA 2000; 284(23):3001–3007.
- Hardell L, Carlberg M, Hansson Mild K. Pooled analysis of case-control studies on malignant brain tumours and the use of mobile and cordless phones including living and deceased subj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 2011; 38(5):1465–1474.
- Lönn S, Ahlbom A, Hall P, Feychting M. Long-term mobile phone use and brain tumor risk.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5; 161(6):526–535.
- Aydin D, Feychting M, Schüz J, et al. Mobile phone use and brain tumo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ulticenter case-control study.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1; 103(16):1264–1276.
- Inskip PD, Hoover RN, Devesa SS. Brain cancer incidence trends in relation to cellular telephone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Neuro-Oncology 2010; 12(11):1147–1151.
- Little MP, Rajaraman P, Curtis RE, et al. Mobile phone use and glioma risk: comparison of epidemiological study results with incidence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2; 344:e1147.
- Deltour I, Johansen C, Auvinen A, et al. Time trends in brain tumor incidence rates in Denmark, Finland, Norway, and Sweden, 1974–2003.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09; 101(24):1721–1724.
- Deltour I, Auvinen A, Feychting M, et al. Mobile phone use and incidence of glioma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1979– 2008: consistency check. Epidemiology 2012; 23(2):301–307.
- U.S.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2010). Wireless. Washington, D.C. Retrieved June 18, 2012.
- U.S.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n.d.). FCC Encyclopedia: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 for Cellular Telephones. Retrieved June 18, 2012.
- Howlader N, Noone AM, Krapcho M, et al. (eds.). (2013) SEER Cancer Statistics Review, 1975-2010. Bethesda, MD: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Retrieved June 24, 20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