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屈的性格交给磨砺
把内心的安定交给书籍
把坚守的爱情交给磨砺
先生的故事中,蕴藏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诗和远方
但要和先生一样,要有怎样的心性和经历,才能将生活从尘埃中开出花。
2016年5月,杨绛先生离开了我们,那一年刚刚大学毕业,那时对于先生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从《围城》中略微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妻子,是怎样的人,让世人尊称为先生?
认识一个人,始于颜值,没有年轻好看的外表作为支撑的时候,认识她的步伐就会搁置。
2019年,天津的工作生活没有了开始时的新奇时,就用大量的不设定界限的阅读来打发独自一人的时光,重读《我们仨》《杨绛传》《围城》,先生常把读书当作是串门,当再次翻看着这些书的时候,就像一位百岁老人,用她温柔声音一句一句,一页一页和我诉说着她的故事。不由之间,泪水已经模糊双眼。
时间做的铠甲,在这位百岁老人身上早已经化作宠辱不惊的气势。回顾先生的一生,从民国时代到新中国,经过抗战,文革,上山下乡,国事,战事,闹事,家事……不卑不亢,静怡勤奋的姿态悄悄的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先生,原名杨季康,生于北平,成长于苏州,在抗战时期,由于出演舞台剧,不敢用真名,将季康二字省略为绛,没想到这个名字伴随了先生一生。
与钱钟书的爱情,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惊天动地,但在平凡日子中的生活更能打动人心。俩人初识于清华,当时,钱钟书家里人给他定了一门亲,而杨绛身边也有追求已久的费孝通。
一颗心只要认准了方向,哪怕风急雨骤,哪怕流言蜚语,删掉所有的虚与委蛇和口是心扉,来一场一见钟情后的双向奔赴。
费孝通曾问过杨绛:我们做个朋友可以吗?
杨绛回答: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而不是过程。
两个读书人在一起,日子也变得有书香气,无论是清华大学,还是在英国牛津,俩人总是在“比赛读书”,在生活上,杨绛也发现,钱钟书也有一些“可爱之处”,例如他不会系鞋带,不会做家务,而杨绛为他做这些事情,也觉得是一种幸福。
世界上幸福的事情很简单,一杯水,一块面包足矣,如果能要多一些,那希望这杯水是你倒的,这块面包是你给的。
携手走过风雨,抗战,文革,经历生死。
1994年,应该是杨绛最难过的一年,女儿钱瑗晚期肺癌。钱钟书重病,杨绛先生说:钱钟书病重,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我尽力保养自己,她是这样承诺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丈夫和女儿离开时后,先生更是展开了与时间赛跑的生活,她要打扫战场,尽应尽的责任。凭借着自己与丈夫的朝夕相处经验的点滴揣测,将钱老留在世间的手稿笔记复原,整理外文笔记一百八十多册,中文笔记三百多页,日记二十三册,《钱钟书手稿集》出版。而这些稿费,又全部捐献给清华大学,创立好读书奖学金,这里承载着女儿的童年,也有丈夫的希望,更有夫妻二人对众千寒门学子的希冀。
在先生的老年,面对亲人的离去,她把所有的思念融入在文字中,这些文字不像是在简单的倾诉,而是在探寻,探寻生命的本质。人世间,除了生死并无大事,《走在人生边上》是这位百岁老人走走停停,智慧的结晶。
关于读书,她说:”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不多”。
关于生活,她说“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有正确的价值观。我站在人生的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了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枉此生了。”
关于爱情,她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爱情到这里就可以啦,我不让它溢出来”
关于婚姻,她说:”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关于幸福,她说:”上苍不会让所有的幸福集中到某个人的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拥有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进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面对别离,她也曾写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有一次,和姐姐吃饭,说,如果一生要活成像杨绛一样的人,那该多好。姐姐说,那你得沉淀更加丰厚的经历。当时没有懂,当我再次重读,静得像一株莲花,亮的又像一颗星,她的世界自顾自地繁华,那些留下的著作像窗户一样打开着我们的世界,那种恬淡而沁入骨髓的大美,非凡人所能达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