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一位前辈受类似日本记协的组织邀请,到日本参观旅游。
回来后,谈及日本之行,她感触最深的,是在参观世界园艺博览会时候。
她说,世园会的建筑,大到一架钢构,细到一支竹片,日本人都会编上号。待展会结束后,所有的建筑都会拆除。根据编号,立刻能用的拿去用到其他建筑上,暂时用不上的会集中存放。
日本人细致入微的组织管理和循环利用的极致做法,令人震撼。反观我们,各种重复建设,无谓的浪费,低劣的质量,往往让人触目惊心。
我经常拿这件事当例子,检讨我们中国人应当改进之处。
不过,最近听罗辑思维讲中途岛海战,觉得日本人因为资源贫乏而形成的国民性格,也是日本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人的大手大脚,似乎也并非一无是处。
1|资源的诅咒A
经济学有一种理论,叫“资源的诅咒”。从一个长时间维度看,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增长反而缓慢甚至停滞。而一些资源稀缺的经济体,经济增长却往往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荷兰病”是资源诅咒的一种。20世纪50年代,荷兰人发现,在他们的海岸线蕴藏着巨量天然气,荷兰也因此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
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萎缩,国内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至20世纪80年代初,荷兰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非洲的很多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插根扁担都开花,却饱受战乱和饥荒之苦。德国、日本、以色列资源贫乏,却富裕文明。
2|资源的诅咒B
辩证地看,资源的诅咒也许不单单针对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贫乏的国家,比如日本,遭受的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源诅咒。
第一,是吝啬。举凡贫苦人家,因为资源匮乏,往往量入为出,节衣缩食。由此形成的性格,说的好听是节俭,说的难听就是“抠逼”。
岳云鹏讲过一个段子。家里剩下了两片感冒药,扔掉太可惜了。怎么办?窗户大开吹冷风,再洗个冷水澡,成功地得了感冒。这时候才发现,两片感冒药似乎不够唉。
段子很夸张,但其中穷人的思维逻辑显然是不错的。
第二,是特别重视计划。资源有限,要避免无谓的浪费,最好的办法是做任何事情都有计划,每一步如何配置资源,都在预料之中。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刻板的性格。计划周密,执行到位时,效率极高。一旦情事有变,就乱了阵脚,茫然无所是从。
德国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发动战争时,计划部署得当,顺风顺水,势如破竹。一旦碰到难啃的硬骨头,计划赶不上变化,就乱了章法。
第三,是不舍得投入。花一块能做的事,绝不肯配置两块钱。可丁可卯的资源配置,是资源贫乏时最佳也是无奈的选择。
华为掌门任正非谈及华为的研发之路时,打过一个比方,“先开一枪,再打一炮,然后范弗里特弹药量”。先开一枪,就是在不同前沿技术方向探索。感觉有可能会有突破时,就加大投入。当对研发方向有把握的时候,再进行超常规密集投入。
这种一旦确定方向,就不计成本投入以确保成功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华为今天的辉煌。
“范弗里特弹药量”是朝鲜战争上出现的概念,指在配置兵力和资源时,要压倒性投入,火力密度和强度超出常规5倍10倍地铺开,以保证赢得胜利。
这样的军事原则,在资源匮乏的日本人的思维里,是断然产生不出来的。
在二战时,日军和美军的对决中,资源的诅咒在日本人身上有着特别明显的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