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其实是很多日子前起了个头,一直在心里矛盾,停留在那。今天偶尔翻出来,觉得还是该完成。这是我女儿上大学后,有一天发了个截图给我,是一篇关于治网瘾的文章,题目叫《从杨永信到豫章书院:你是多恨孩子,才把他们送去戒网瘾?》。看了确实汗颜,反思良久。
女儿已经上大学了。其实高中时期的她,确实也是个网瘾。记得那次女儿发完截图,然后在微信上问我,为什么当初我没有送她去戒网瘾。记得很清楚,我连想都没想,就直接回复她说,我理性,相信她是可调的人,同时我也相信自己能把她挽回来。但说实话,高中时候的女儿,我还真的没有把她从网瘾的陷阱里拉出来。应该说,我这个理性是失败的,不过,最终女儿也懵懂的上了大学,后来还懵懂的问我网瘾的问题。个人认为,她应该有所醒悟,不知道来得及时还是有点晚。总之,能觉醒,应该不会晚。
从这件事上,我总在想,有的时候,不是小孩不听家长的话,而是有的家长心太急。很多家长平时对小孩要求很严,总希望小孩能达到什么什么,做成什么什么,成就什么什么,总把很多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按照自己的设计去做理想的小孩,确实让孩子承受太多。而事实上孩子根本就承受不起。将信彼信,家长自己一路走来,很多人其实非常普通,没有做成什么大的业绩,也没有惊人之举。为什么就一定要把这么大的希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当然,做家长的也有家长的难处,做家长的也有家长的不易。家长都是过来人,经历了人生的很多难事,受过很多气,吃过很多苦,深知每一步都太艰难。在自己受过后,就想今后自己的小孩能少受点,宁可自己多难些。于是,把最多精力投入在孩子身上,把最集中的财力放在孩子的未来,把最多的呵护给了孩子,因此,也把最重的希望给了孩子。愿望是好的,设计也总是完美的。
回过头来看看孩子。学校里有做不完的功课,书包里装的全是资料,负重至少都得在20斤左右,连个小学六年级的也得过了10斤。到了家里,有些家长还得另外找资料,很多还要补课。上学、作业、补课、作业,日日夜夜,孩子没了自己,就成了一个机器,连轴转。家长看着孩子只要不停的看书,上学,作业,那心里就高兴呀。有的家长还可能把机器小孩作为自己谈话的资本,我小孩怎么怎么听话,除了作业就是看书。学习好的,兴趣会大些,问题是,他们之间相互竞争更大,这种竞争又来自学校、家长的给予。学校里要名誉,家长要名声。学校助推,面上是动力,让学生之间在这种争斗中寻找自我;家长再推,实际是压力,让孩子在凶残中获取更大的荣耀。胜者,更显实力;败者,自动放弃,有的甚至走上绝路。
在我们这个靠自己奔的环境里,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背景,惟一的出路,应该也是最好的出路,就是读书。古语道,万般皆为下,唯有读书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呀。传统的教育从来就这样。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家长也是这样教育我,不好好读书的时候,挨过多少次打都不知道。家长不是不疼我,也不是太狠心,就是希望我能读书读个出人头地,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晒得一身黑,没地位,没收入,一辈子抬不起头,做个有头有脸的人。那时的家长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想让孩子受苦,农村太苦,农活太累,农民太穷,只想子女能够成龙成凤,从农村飞出去,飞得更远飞得更高。
现在想想,懵懂不知事的时候,对父母的不理解,甚至反抗过,其实都是没有了解现实的残酷呀。回过头,觉得父母的心念是对的,只是处理的方式方法过粗。
而今的孩子们,生活在充满阳光雨露的环境里,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没有尝试过生活的艰苦,所以,对家长的所谓的苛刻一定是不能理解。
现在的生活环境、就业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变,其实在对待孩子的一些做法上,我觉得也应该有所转变。还是回到网瘾这个问题上吧。毕竟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手机、电脑普及,走到那都是玩游戏的,大人的影响,社会的影响,怎么可能让孩子不接触。重要的是,作为家长,还是应该理性思考,正确引导。当然引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非常难。我只觉得,如果首先从家庭开始,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比如,大家一起看书,大人自己带头不玩手机或电脑游戏,用健康的方式,通过身教来感染孩子,然后再推及到社会。我们的社会,倡导更多的健康活动,让大家空出手机,去做更多有益身心健康的事,这样对孩子的影响自然好。
理性对待,不是简单的一句话,需要更多的投入,还需要更大的力量。
�V�����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