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做编剧》的剩下的部分。
福田雄一
49,一边变换人物角色一边创作故事。一写情节构想,就没爆发力了。
50,创作人物角色先从缺点开始考虑,我在与人接触的时侯,特别喜欢探究对方的缺点。即使看起来完美无缺的英雄,也一定有缺点和优点,平衡方面,挑战八成优秀,两成缺点的混合方法。创作受人喜爱的人物角色,是要向没出息的人提示他没出息呢?还是要提示没出息的人“他实际上很优秀”呢?
51,在创作人物角色时,“拼命努力”也需要被重视,我喜欢做事努力的人,即便是撒谎,看到拼命努力撒谎的人,会非常开心。
52,男人倾向于在恰当时机输入恋爱记忆,在美化的状态下进行保存。把关于与男子恋爱回忆的“偏差感”或“随意感”写进作品里。
53,一定要有两个触发灵感的素材。如果只有一个,就会觉得有所欠缺。大多数情况下,当两个要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时,就能一下子完成故事。
54,时间充足,事件持久。
55,先断言,然后再由此向前推进,以推理故事口头流传下来的伎俩为基础来进行推理。确定好基本形式之后展开故事情节。
56,放进记忆抽屉的笑料素材,多半是从自己的生活中,以及身边采集到的。比起汇笔记,还是铭刻于心比较好。
57,剧本里的笑料是边写边习得的,这样的内容,在戏剧里不太能深入剧情。把捧哏的角色交给观众,这样剧里必要的对话就不会中止。
58,电影时长按20分钟,电视剧按IO分钟之内,事件还没有发生的话,就会被观众丢弃不理了。
59,确定好出场人物之后先写台词,然后再一边变换角色,一边创作故事。
60,作为作家,现实范围狭窄绝不是引以为豪的事,人可以有这一面,也可能有那样一面——充分理解这种侧面,能够拓宽自己编剧的范围,感受到作为作家的喜悦与个性。
61,对那些要做不允许做的事的家伙进行描写时,可以追求他有趣的一面,这点或许算是个决窍。
横浜聪子
62,我会把一些“小素材”,比如身边有意思的人,别人说过有意思的事,自己的经历,爱好和感兴趣的事等片段联系起来创作剧本。
63,以经历作为突破口,考虑如何扩展故事,运用到电影中。
64,保留暧昧去写作“不知道是真是假,”不同的人能够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写作还顾及到了语言的节奏,因为想让声音舒畅地传进耳朵里。
65,只讲发生的事情,不想让故事人物说出“伤心”之类的词。除去感情。以经历为基础,对台词,小故事,出场人物的角色等进行加工润色,把润色好的场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66,当发现一个感兴趣的事物时,最好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将视点稍作改变,就能看得到很多侧面。发现某些感兴趣的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
67,记笔记非常重要,发现感兴趣的事,一定要记录下来,哪怕用手机记录也可,记录什么也可,比如“有这样一个人,”“那个人讲了有趣的事”,坚持记录感兴趣的事,就会明白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进而产生能形成剧本的主题和主干的想法。
68,自己会被什么吸引呢——如果不首先弄明白这点,就什么也追求不到,首先要倾听心声,在无意中倾听自己的意识非常重要的。
高桥泉
69,只把真实的瞬间以编辑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作品。
高桥泉
70,掌握“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平衡,如果全是虚构,就变成仅仅博人眼球的作品,如果全是真实,便不值看。
71,在小说中,看似有人物语言,但其实都是书面语表达的。必须要置换成口语表达形式才行。如果原作的台词很长,仅仅把它变成短句也是不行的,为了不削弱台词的力度,不改变意思,必须创作出一些别的台词。
72,如果主人公是被动角色,情况也会很不妙,仅有主演被卷入剧情,是构不成电影的。
73,创作指针性的台词或镜头,指针如果是主题,会过于含混不清,比较难写。如果是具体的台词或镜头,就能够很容易看出主人公应该如何行动。
74,一贯倾向于描写“痛苦。”
75,不是仅以痛苦而告终。
76,如果有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的主题,就什么都能够写出来。
行定勋
77,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很不错的故事,但故事的发展形不成电影,如果小说里有这样的部分,电影就能变得更为有趣,即使发生很大变化,也是从原作中浮现出来的内容,确实是“原作的改编作品。”以此种方法为基础,写原创剧本也是有可能的,以某事为基础,说“这里不同”,“那就这么办吧,”就可以进行全新的创作。
78,剧本由众多人去写,精准度才会变高。
79,人只有在回忆的时候才八会流眼泪,人生的一瞬间能够留存在剧本里。
80,如果演员在故事高潮部分的演技与自己想像中有差别,就必须回过头重新修改剧本。既使己经把剧本琢磨好了,到拍摄现场也可被重新排编设定,以拍摄素材为基础,从编辑阶段又被零散分解开来。
81,偏离主线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因为他人各种状况都会发生偏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