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刊】
说起《俗世奇人》这本书,如果你不知道,但说起泥人张、刷子李、狗不理包子,你肯定知道,这些人物就是出自这本书。
《俗世奇人》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易读的小说集,是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的代表作之一,《俗世奇人》不仅是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其中的多个短篇《好嘴杨巴》《泥人张》《刷子李》更是被选入了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当中,俗世奇人这本书也是语文教材的推荐书目。
这本书以清末民初的天津卫为背景,描绘了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涌现出的许多各行各类各业的小人物。生活气息浓厚,带有强烈的天津特色,用轻松诙谐的语言,描绘人物的言行,将时政要事与市井信息如漫画般一页页展现在读者眼前,如果你对奇人怪人感兴趣,如果你对天津的民俗感兴趣,就赶紧翻开这本书吧!
冯骥才是著名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和教授,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题材多样,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语言广泛传播。这本书中的每一篇作品篇幅都不长,故事曲折,结局又出人意料,看的人目瞪口呆或捧腹大笑。“短”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每个故事短小精悍,每个故事对应一个奇人,每个奇人往往抓住最典型的一件事儿下笔,故事不会因此显得单调,反而一波三折,作者在开篇埋下伏笔,又在结尾抖个包袱。
比如:卖石材的候家门口摆着个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上面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张大力“见这把锁,也看见上面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
他“轻轻一撼”,那石锁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似摇一个竹篮子”,可谁知举完了,聚合成的老板笑嘻嘻地过来,不紧不慢地提醒他,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呐。张大力误会老板想蒙事,遂再举一次,这回看清楚了,那上面写着: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惟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为了让故事看起来更饱满,冯骥才先生在写小说的时候还集合了古代中国传奇小说,还有天津相声的特点,说到古代小说最著名的关于“三言两拍”了,这“三言”指的是由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编撰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这三部作品是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也是白话小说发展历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这“两拍”是凌蒙初主编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这五部作品常被联系在一起,不仅因为它们创作的年代和题材相近也因为这五部作品里的短篇小说都特别的生动,全面地反映了明朝的市民生活,他们歌颂善人义行,鞭挞社会丑恶,就像是记录当时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一样,从这几部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他们能把我们带入那个遥远而真实的年代。
今天我们翻开这本《俗世奇人》,不仅因为它继承了“三言两拍”的精神内涵,还因为它利用了曲折的情节,丰富的细节,生动的对话,逼真的还原了天津的市井生活,书中的每一个小说都是一个人物的精彩小传,而这些故事组合起来就像一个异彩纷呈的大花园,翻开书页,我们仿佛就置身在天津租界。耳边,是津腔津韵的天津话,空气里弥漫着小商小贩的吆喝声。
打开《俗世奇人》这本书,就像走入了真实的生活,这书中的世界有好人也有坏人,作者歌颂好人好事,但在揭露坏人嘴脸的时候也毫不手软。
他的笔下写了很多手艺人,他们各有各的绝活,也各有各的脾气秉性,冯骥才截取他们传说中最传奇的故事和最高光的时刻,用短小精悍的笔墨让人物的性格和绝活“立”了起来,像刷子李裤子上的小白点,泥人张手里捏的泥人啦,狗不理的孤芳自赏,还有苏七块的臭脾气了,这些个性十足的精彩细节,即便是合上书页,读者也久久不能忘怀。
除了歌颂的对象,《俗世奇人》里还有很多批判和嘲讽的故事,比如《死鸟》中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的贺道台,这贺道台,别的不会,专爱伺候八哥和大官,他伺候的八哥当着他伺候的大官表演学舌,结果学的都是他背后骂这个大官儿的坏话。这些人物作家描绘的好像是从漫画里走出来的一样,既夸张又滑稽。
《俗世奇人》的另一大亮点是借鉴了相声的语言特点,运用大量的幽默和富有节奏性的语言进行叙事,给小说蒙上了浓厚的“津味”色彩,除语言风格和节奏上对相声的模仿,小说的结构也颇得相声的精髓,以钻人眼球的开场白引出故事,留下悬念,让人看了开头,心里就放不下。
请看这个开头: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有人的外号当面叫,有人的外号只能背后说,这要看外号是怎么来的。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但故事和故事不同,有的故事可以随便当笑话说,有的故事人却不能乱讲;比方贺道台这个各色的雅号——死鸟。
怎么样?听我说了这么多,你想读这本书了吗?
翻开这本书,你将会了解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也能看到我国民间文化的精巧技艺与其中蕴藏的智慧。心动不如行动,赶紧去看吧!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第6篇1930字 累计10163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