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姑娘对她最近七年的回忆文章。她称之为“我近七年的失败经历”。
这篇文章读下来,真的很压抑。
作者的每个字都在说:我是个失败者,他们都比我过得好,我是个庸庸碌碌把自己累得要死却一事无成的可笑的自负的疯子。
她在结尾这样写到:
“我不想做人生赢家,不想优越,不想卑微,我变成透明物体,但是又想被全世界关注,我是不是有病。”
她有病吗?
她不想成为人生赢家,但她害怕挫败,以及存在感的持续匮乏。
看完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和一句话。
结论是,她应该是已经抑郁了。
而得出的那一句话是:
“我允许自己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
当然这是我说给自己听的,同时,也是说给别人看。表态嘛,总要树个立场,继而好跟消极的东西划清界线……人之本性。
说起有病,我们都有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就像记得简书上好像有人写过这样一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
他开头便写:
“同性恋是一种罪,
但我们都有罪。”
有病,不正常,很多时候不完全是自己的错。成长的环境,个人天生的体质差异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性格和情绪。
而对于后一句话。
“我允许我会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
我甚至可以向每一个人宣告这句话。但那并不会让我产生一丝的羞愧。
那是因为,我根本就不去想失败还是成功。
太没劲。
那些一面害怕失败,一面又在和别人的攀比中妄自菲薄,折磨自己的人,不知可不可以称之为自卑。
在与别人或者某种虚无的预期做的一些固执的对比中让自己变成一个飘忽不定的,没有重量的,渺小的,懦弱的个体,从而妄图在那种自卑,自虐的处境下消磨空虚,在逃避之海中体会漂浮着的轻松与痛苦。反过来这种体会又会让人失去走出去的动机和下一步行动的意义。就像在沼泽中,越挣扎,越不可挣脱。
对一切貌似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却实际上什么都没期望。想干很多事,却对哪一件都提不起真正的兴趣。
丧失了期望的能力,爱的能力。开始尝试把自己的不快乐归因于一个又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借助于一个又一个遥远的,未知的东西来勉强让自己找到点岌岌可危的平衡感。
错误但明确的借口总是比正确但模糊的原因更容易寻找。
在某一段话里,我记得作者连用了四五个好累……你仅仅看着那几句话,就能体会到她的无助和疲惫。
真的好累好累好累好累。
我想她更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治疗。
任何人心理出了问题,拖着绝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是病,那就得治。心理有些问题,又不一定就是个神经病,谁还没点儿问题啊。当我听说父亲有轻微的抑郁的时候,我不感到丝毫的惊奇。找到原因,积极沟通,一切都没那么可怕。社会偏见,可以休矣。
来源:buchana勇敢的人把失败仅仅只是看做失败,而可怜虫们才会因为失败就把自己看作失败者。他们甚至不敢听见失败两个字。但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可怜虫们,他们的失败好像就越是多呢。是真失败呢?还是他们觉得只要还活着,干什么都是个失败?
对于病态的人来说,我上面这段话太过刻薄,甚至有些恶毒了……我这样做不对,但就当是我为了消解那篇文章给我的压抑而做的一些发泄吧……抱歉。
同时,我也意识到,继续抽空了解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很有必要,至少,在再次面对这样的压抑的东西的时候,可以更淡定一些。我猜想真正的心理医生肯定不好当啊,每天要面对那么多让人绝望的情绪,他们依然能保持良好的状态,的确让人敬佩。
下面说说所谓的人生智慧。
我越发觉得,读书这件事,它本身不会让人变得有智慧,思考也不会,甚至,就是他们两个加起来也不会。
智慧的前提是无畏。
先做到不畏惧这世界,才能从里面汲取真正的养分。
畏畏缩缩的胆小鬼所追求的那种“智慧”,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更善于继续做个畏畏缩缩的胆小鬼而已。充其量,他们会多找几个胆小鬼,抱团成为一群不那么容易因恐惧而发抖的,一群貌似很强大的胆小鬼。胆小鬼不会经常觉得自己很胆小,他们会经常觉得自己很累,或者说,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心累。
而每个人都做过胆小鬼。
人们总说无知无畏,无知无畏。我却好像也总不理解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只知道,从古到今,人们之所以能一步步摆脱最初的无知,不是靠别的,正是靠着无畏的人类精神啊。
或许,抛开这个词的原有意思不谈,我能给它重新定义一下。
无知无畏:因为了解到我们自己是如此地无知,所以才更需要无惧无畏。
人们在由一种无知走向另一种无知的过程中,知识就产生了。
而这一切的总和,或许可以称之为——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