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五六八半四,幺幺又两百,三三幺三三.
上一句是中国古代史各大朝代列表,下一句是各朝大致经历的时间,1(念成幺)相当于100年。华夏四千多年的古代文明史,就这样被清晰简洁地印在20多公分长的塑胶尺子上。

尺的另一面则印着各朝代细分的内容,比如绵延800年的周朝又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前期是春秋,后期是战国;同样三国由魏、蜀、吴构成…
一把神尺让我和孩子对中国历史了如指掌,她不仅从来没有为记忆枯燥的历史年代发愁过,就连不是文史出身的我每当说起各朝代也轻松自如、不差分毫,令同行刮目相看。
说一说这面不起眼的短尺来历吧。 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夕,还在上小学的女儿参加了“景晴杯”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那次她仅仅得了硬笔三等奖,奖品是一盒文具,盒里装着最平常的铅笔、尺子和橡皮,只不过上面都喷印了大赛的名称和会标。
论奖品的份量在当时不算多么吸引人,特别是95后的广州孩子,他们童年的生活水平同今天相差无几。但翻出其中这件柔软的塑胶尺,上面虽然连刻度都没有,内容却抓住了我的眼球,于是像得了宝一样马上给孩子普及历史知识,并且立即珍藏起来。
孩子上初中时开始接触《中国历史》课,我仅仅将这把尺子上印制的口诀教给她,竟让她轻而易举地铭记了全书重要内容。我想既然是历史,重大事件的发生年代和顺序是最好的脉络,而这把尺子的魔力就在于牢牢抓住了根本。
虽然后来孩子学的是理科,即使大学也没在中国文史方面花过多少功夫,现在从事的行业跟书法更是天壤之别,但我和她一样,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面前能轻松自如地阅读文字、理解事件,因为心中的这把尺子让我们对祖先文化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既不会混淆也不会颠覆。
不知十多年前的那次书法展有多少人还记得,也不知当时的孩子和家长是否像我一样受益匪浅,我非常感谢那次展赛的出资主办者--- 潘景晴先生(对德高望重的女士尊称)。虽然颁奖仪式我们没有参加,看报纸只知道她是位文化界老前辈,但看似普通的文具奖品上,却留下这样深厚有益的文化印记,由此深感活动主倡人潘先生对文化传承的良苦用心。
时光镜头拉回到十几天前,我和几位协会的大姐参观“建国70周年广东名家书画展”,在一幅隶书展品前,梅姐同一位身背相机的先生热情打招呼,他们看似早就相识,梅姐向我们介绍他就是眼前这幅作品的作者。那位先生非常谦逊地与我们攀谈了几句,大家合影留念后便继续各自参观。
在回程的路上大家聊起一些书画名人,感觉很多人都曾得益于家庭熏陶,梅姐说刚刚遇到的那位作者肯定受过家庭氛围的感染,“他的母亲很早就是我们广东省有名的书法家,叫潘景晴。”
说者无心听者震惊!对于文化名人我没什么特别的接触和感受,但这回却让我真实体验到名人效应,意义如此深远。
今天再向大家推介这把尺子上的内容,希望向更多的人分享这文史精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