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第一主角,是“红楼”第一人。作者把自己的精神理想和人格理想都投射到贾宝玉身上,将自己的困惑、思考,求证的问题,一一设置为这个少年成长中的关口。可以说,贾宝玉是《红楼梦》作者的“精神之子”。
1.超越生死
贾宝玉因听到黛玉吟诵《葬花吟》而恸倒于山坡之上,可能会使很多人认为宝玉台脆弱,只不过听几句伤感的诗就倒地不起。其实,这是宝玉这位青春少年第一次与死亡意识的短兵相接,而此时的宝玉已经萌发了对黛玉的爱恋。
当宝玉亲耳听到黛玉吟诵“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并从中听到了死讯时,内心受冲击之剧烈可想而知。
在此之前,这位富贵公主从来没有真切地感受或思考过死亡。黛玉是他眼里最美好的人,也是他心里最宝贵的人,他根本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人有一天会死去,会消失,会“归于无可寻觅”。这个念头击中了他,让他“心碎肠断”。
2.超越自我
宝玉到梨香院去找唱小旦的龄官,看到了龄官对贾蔷的深情,见证了龄官对贾蔷所流的眼泪,突然明白,原来自己并不是宇宙中心,只是别人世界里的“他者”,原来不是所有女孩子的眼泪都是为他而流的。
经历了这个刹那的宝玉如梦初醒,此刻他才解悟:“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所谓一生之情,一生之泪,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他该得的那份眼泪,也都有他该给的那份。除此之外,都不是你的。
3.以情悟道
《红楼梦》里的“女儿”跟“赤子”有相近的意义,一样是清洁、美好、天然的人格,而且比赤子更多了几分灵动。“平静女儿”作为一种象征性的人格理想,其所指范围并不一定局限于女性,而是偏重于指征一种人格、性情、气质。
曹雪芹创造性地使用了“女儿”一词,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女儿气”,其所指是一种干净、清新、稍兼稚气的少年气质。作者照着自己对人性、对人格的最高理想来塑造宝玉,甚至有意赋予宝玉一点“女儿气”,使他借此“离浊”而“近清”,从而有别于须眉浊物。
4.对个体生命的悲悯
两个刹那,两次超越,让宝玉怀着人性的温暖对待周围一切美好,甚至弱小的人和事。
宝玉的花冢里埋了两枝花,一枝夫妻蕙,一枝并蒂菱。不过,夫妻蕙和并蒂菱不是为黛玉和自己埋的,而是为香菱和平儿埋的,香菱和平儿的身份都是妾,宝玉埋下的夫妻蕙和并蒂菱,是替香菱和平儿埋下一份不可能实现的祝愿。
洁净、善意、深情,以平等之心对待他人的生命,宝玉是一个超前于时代的、不为众人所理解的人文主义者;一个始终不舍深情,寻找生命答案的人;一个对生命、对一切美好事物怀有大悲悯的人。
我们对贾宝玉的误解从他的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其实他的形象从其诞生就汇入了十八、十九世纪人文主义精神高涨的世界潮流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