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抖抖兰州牛肉面的老底
沁园春王军向记者展示的,是他一年多来精心研究的成果。
刚过不惑之年的王军是沁园春大酒店负责人,他酷爱地方餐饮文化,长期潜心研究清化美食和清化水席,在挖掘水席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兰州牛肉面源于博爱县的信息,便追根溯源穷追不舍,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遍访文化名人,掌握了有关历史依据。
兰州牛肉面的起源,在官方与民间都有资料记载。
兰州人习惯把拉面叫做牛肉面或者牛大碗。改革开放之前,兰州市的牛肉面馆寥寥无几,当时是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美食之一。八十年代中后期,兰州市政府打造城市早餐工程,经过反复甄选,牛肉面由于其汤鲜、味美、快捷、方便以及符合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深得兰州人的喜爱,因此成为早餐工程的主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牛肉面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迅速扩张,喜欢牛肉面的兰州人每天早上和中午必吃,达到钟爱有加不离不弃的程度。
1999年,兰州市牛肉面协会申报国家重点推广的三大中式快餐、中国十大面食,在申报资料中描述牛肉面起源于怀庆府清化镇的小车牛肉老汤面。为了把牛肉面做大做强,兰州市政府支持牛肉面协会向国家工商局申报“兰州牛肉拉面”集体商标,2006年5月24日《兰州晨报》、甘肃新闻网等媒体均对此做作了详细报道。文中这样记述:“
兰州牛肉面起源于唐代,但已无法考证。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是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人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创建了当时兰州极具代表性的“马家大爷牛肉面”品牌。
兰州牛肉面经后人陈和声(陈维精孙子)、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这段来自官方媒体的兰州牛肉面历史的资料,被很多牛肉面馆做成标牌、宣传资料普遍使用。
“兰州牛肉面”集体商标2010年获得国家工商局批准,兰州商业联合会规定,所有经过验收达标的饭店均可使用此商标。官方的大力扶持,使牛肉面在缺乏旅游资源的兰州迅速做大做强,面馆由改革开放前的几家膨胀到200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120亿元,占全国牛肉面销售收入的60%以上。从此被誉为天下第一面;
更重要的是2006年8月28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LOGO故事”栏目,登载记者曾华锋的文章《马子禄牛肉面让人回味》,将这段历史通过党报正式对全国公布:“坊间传说,兰州牛肉面起源于唐代,但因历史久远已无法考证。有史料记载的是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人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的,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
兰州牛肉面的标准。”2007年9月14日《人民日报》05版也有如此记载。
兰州名气最大的马子禄牛肉面馆2006年项目申报书在上述文字前面还有这样的内容:“真正的兰州清汤牛肉拉面是河南省怀庆府(今河南博爱县)清化小车牛肉老汤面演变而成的。煮牛肉时放凉已经成了肉冻的胶体状物,也就是老汤,是小车牛肉里最入味儿的,鲜美无比,此汤乃是做牛肉面的上品。”申报书后面还是那段兰州市家喻户晓的那段陈维精、陈和声的文字描述。括号里的文字是项目申报书原文。兰州白云宾馆、金福蓬灰牛肉面馆等牛肉面宣传资料上,还引用了当年曾任兰州布政使的王亶望写的一首诗《牛肉面吟》:兰州拉面天下功,制法来自怀庆府。汤如甘露面似金,一条入口赛神仙。
实际上,兰州很多牛肉面馆当初都用这段故事包装自己,证明自己正宗。陈维精、陈和声成了兰州牛肉面的代言人。但陈维精、陈和声是谁?在清化镇哪个村庄?兰州人并不清楚,博爱人也长期没搞清楚。
对地方饮食文化痴迷的王军走访了很多地方名人,查阅了许多资料,也在锲而不舍地寻找这段历史根源。他了解到,过去也有很多博爱人关注这一历史文化,但是由于兰州资料和新闻媒体曾提到“兰州清汤牛肉面是河南省怀庆府清化小车牛肉老汤面演变而成的”,因此误导大家把陈维精、陈和声锁定在清化小车牛肉现在的主要经营地西关村,在当地回民中寻找线索,以至于至今一直长期无果。实际上,过去经营小车牛肉的不仅仅是回民,只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政策原因,特别是建国后到文革中极左政策的影响,经营小车牛肉的汉族人逐渐退出,才形成大家都认为只有回族才经营小车牛肉的概念。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王军追根溯源遇到最大困难的时候,他通过2012年出版的《河南特色餐饮文化》和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发现了牛肉面与苏寨村的相关信息。他如获至宝,更最重要的是,博爱信用联社孝敬分社陈黎明主任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并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博爱县苏寨村陈氏家谱。
苏寨村《陈氏家谱》有很多重要信息。
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家爷。
马家大爷牛肉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