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几十年,渐渐发现我身上有两个特质比较明显,一个是喜欢偷懒,一个是喜欢反过来想事情。用什么方法实现目标可以省点劲呢?或者如果想要达到更好的结果,我们应该在哪些环节上下功夫?这些可能是我想得比较多的东西。
常年的媒体工作经验,每天面对各种的信息,对于人和信息会比较敏感。如何通过有效学习才能走在信息的源头,也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个话题。
我们会说“教育是最明智的投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有效。“不要假装努力学习,因为最后的结果并不会陪你演戏。”
唯有思考和行动让你升值
混培训之后,听过各种各样老师的课程。有的老师就是有一种吸引人的魔力,不仅课讲得好,人也有魅力。
曾经我也问过我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讲师?
传播知识?还是和学生谈人生和理想?
我并不想把我的学生培养成理想主义者,甚至假装告诉他们你们学会了这些就可以去知识变现。我宁愿他们是谨慎的乐观者。
因为世界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美好。
比“我所笃信的道理和”我实践过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已经做到了并且已经真实有效。“
比起其他的培训师来,我更多的媒体背景,让我对教课内容的诉求会更加实际。就像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永远在一线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现在更多的时间是回归媒体和运营本身,通过一些真实的商业案例去验证那些真实有效的思维方法。
作为一个生涯咨询师,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我不会告诉来询者答案,解决方案都是你们自己通过思考和我的引导获得的,并不是我帮你想出来的。你们自己想的解决方法,自己也需要努力去验证。
因为我非常清楚一个事实,没有人可以帮助你,只有你自己。别人能给你的只有建议,真正做选择和付出行动的人只有自己。
独立思考的能力大于一切。如果自己无法习得,那就得和高手学。
当年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在念研究生的的时候,所有的考试都过了就去做旁听生。有一次赫舒拉发(加州大学的一个名教授)问他,你都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有的经济学呢还没有学会吗?
他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就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习的是你的思考方法。”
圈子很重要
在《追时间的人》里面,世界说CEO安替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当年他在哈佛遇到的最大的谜题。他从早晨搬到半夜三点读书,回邮件,都根本处理不完信息,为什么伯克曼中心的朋友能轻松解决,并且5点下班周末放假,暑假还去非洲。
他以为是他自己训练不够,后来才明白,因为她们根本不在乎重要信息会失去,因为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在那个朋友圈,朋友圈讨论外的事情,根本不重要。
信息不重要,信息承载的人才重要,你得去和最前端的人群连成小社群。
但是你想要有这种“根本不在乎重要信息会失去”的感觉,你本人必须在一个核心圈内。
从价值角度思考个人成长
经常看到有人在朋友圈晒,今年读了几百本书了,却依旧过着和之前并不太大差异的生活。
而有人一年只读了几十本书,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赚到了比之前更多的钱。
我从不推崇金钱至上,但是钱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标准。什么样的知识最值钱,离大脑最近,离钱最近的知识。
那些认真对待金钱的人获得金钱的能力更强,而且会越拉越强。“生命不息,赚钱不息,琢磨不断”
同样,在创业中,如果你有一个好的想法,有人愿意为你想法买单吗?有的话,一定符合市场需求以及有价值。
那么个人成长的本质是什么?
按照易仁永澄老师的说法,“个人成长就是个人价值积累,从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过程。”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何才能拥有更好的社会关系?交换,这就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本质。无论是人和人还是自己与自己,都来自于交换,都是需要满足内在的需求。
交换的标的物是什么?是价值,任何事物背后都有价值,金钱,人脉,情感都是价值的外显。
那么,如果拥有更好的价值就有助于实现更好的交换,带来更好的关系,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站在价值的本质去思考成长,成长的速度至少是他人的十倍以上。
多维度竞争力与多维度看世界
世界又是非因果关系那么简单的,只能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不要想着去改变别人,反求诸己更靠谱一点。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希望,也是我们需要拼命守护的最宝贵的东西。无论什么事情都有方法论,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必须有方法论存在。而能让你升值的只有思考与行动。
在多维度竞争的过程中,如果在每个维度上的水平都超过了及格线,超过了这个维度60%的人,那就很了不起了。知识改变命运,思考当然也改变命运。
“在单个维度上,比的是长度
在两个维度上,比的是面积
在三个维度上,比的是体积”
每一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多维度的的意义就开始几何数增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