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生活中有两个伴,一是大都会的歌剧,一是沈从文文集。昨晚看大都会新址规划和建设过程,当年的城市规划者,捐助者,设计师,剧院总经理,建造了这座艺术的殿堂。迄今,当音乐响起,便不能不记起他们,记起他们的付出、心血,记起他们一手缔造的历史与现在,不由得感激和钦敬。世界上还有一类人,没有在广场上建高楼起大厦,却为人们在心里建了殿堂,让人们痛苦时有安息,快乐时有回应,认识美,享受美,知道怎样数算自己在世间的日子。这类人,更值得人感激和钦敬。因为,他让人无需跋涉万水千山,仅在一念之间,就可改变活着的状态。
这些话,献给沈从文,逝世32年的沈从文。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离世。没有讣告,没有报道,离开的默默正如来时的无名。沈从文生于1902年,亦算高寿。但他的文学创作,止步于50年代以前。沈从文50年代自杀,被救,回来的是生命,没回来的是作为作家的生命。之后有十几年,沈从文是国博的讲解员,没有办公室,无论寒暑,仅有一张走廊里的书桌。他曾在小说中写到“既不能超凡入圣,成一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就得克制自己,尊重一个事实。既无意高飞,就必需剪除翅翼”。这似乎是一个预言。以后的他,有考古方面的著作,亦得一定认可。他年轻时也曾写过:“他从梦中摔碎了一个瓶子,醒来时数数所搜集的小碟小碗,已将近三百件。那是压他性灵的沙袋,铰他幻想的剪子。”清醒地剪除了自己翅翼的人,方能走过那一遭吧。不知道他错过了什么,世界又错过了什么。
中国白话文作家中,最崇敬两个人,沈从文和周作人。这两人,恰恰是天下之大,无容身之处的人。周作人比沈从文幸运,作为独一无两的希腊文专家,晚年得以荫蔽于翻译生活之下,且得衣食无忧。沈从文从50年代开始,就只能沉默。看他以前纵横恣肆的行文,就能体会到,如果有着最好声音的画眉鸟不可以高歌,是怎样的滋味。他有一颗龙朱的心,也有龙朱般的命运:“民族中积习,常折磨到天才与英雄;不是在事业上粉身碎骨,便应在爱情上退位落伍。”不过龙朱是他笔下理想中的龙朱,做了自己民族中的天才与英雄之后,还可以去寻自己所爱的女子。他是现实中的龙朱,就应在后半句上。
32年前的今天,一颗流星划过天空,本应是上世纪最亮的一颗星,却无声无息。我们的少年时代,知“鲁郭茅,巴老曹”,却不知正和一个伟大的不世出的天才在同一片天空下。
无法说出沈从文作品的好,就像无法说出《圣经》的好。但这种好,人一见到,便认得,便感动。既说不出,试着摘几段,这种管中窥豹虽不好,但好过自以为是的分析和论断。能为作者注解的,无非他的作品罢了,此外皆空。

“我们每一个人皆可以听凭自己意志建筑一座礼拜堂,供奉自己所信仰的那个上帝。我所造的神龛,我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神龛。这事由你看来,这么办耗费也许大一点。可是恋爱原本就是一种奢侈的行为。这世界正因为吝啬的人太多了,所以凡事总做不好。我觉得吝啬原临于愚蠢。一个人想把他人格的光,照耀蓝空,炫人眼目如金星,愚蠢人决做不出。”
“这是一个旧矿,开采的年代,恐怕应当在耶稣降生前后。照地层大势看来,地下的埋藏量还十分可观。不过他们用的全是一种土法开采,迟缓而十分耗费。这种方法初初见到使我发笑。这方法,当汉朝帝王相信方士需用朱砂水银时,一定就应当已经知道运用了。他们那种耗费说来实在使我吃惊。可是,在这里我却应当告给我的老友,这地方耗费矿砂,可从不耗费生命。他们比我们明白生命价值,生活得比我们得法。他们的身体十分健康,他们的灵魂也莫不健康。在智慧一方面,譬如说,他们对于生命的解释,生活的意义,比起我们的哲学家来,似乎也更明慧一点。”
“这乌龟仿佛有种高尚理想,故能对于生存卑贱处,不以为辱。其实这个乌龟对于比本身还大一点儿的理想,全用不着。他的理想就只在他的生活中。”
“一切游戏都只看你在哪个情形中,是不是用全生命去处置,忠于你的生命。注意一下这一去不来的日子,春天时对花赞美,到了秋天再去对月光惆怅吧。一切皆不能永远固定。证明你是个活人,就是你能在这些不固定的一小点上,留下你自己的可追忆的一点生活,别的完全无用!”
“爱花并不是爱花的美,只为自己年青。爱人不徒得女人的爱,还应当把你的青春赠给她。”
“朱华不觉得骄人,白露不能够怜人。意思是有爱情时她不骄傲,没有爱情时她不怜悯。”
“教授庚与女人的沉默,证明两人正爱着,而且贴骨贴肉如火如荼的爱着。唯有在这种症候中,两个人才能够如此沉静。”

沈从文曾说有些人的写作不过是抄抄写写,全无创作性。然,我正是这种情形。但是如果能抄到这样的字句,兼且可以指导自己的人生,从而智慧、真实地活着。则这种抄写亦属有益。
32年,也许还是太近的年份。有些人,就像沈从文所说的星子,要很高的天,很远的距离,才能看出明亮来。
从早晨开始,就想动笔写这篇。知道一定写不好,因为内心不是很稳定,笔下完全无把握。但还是想在这个日子有所记录。就像我们想去看亲人,并不理会得今天是否够好看。心里的不平稳,在于对自己的错过有点不甘。如果从开始习作起,就得这样的文字作为先导,不知少走几多弯路!“愿为青藤门下走狗”之意,除了仰慕,亦有相见恨晚!
刚刚翻公众号,看到《三联生活周刊》有纪念沈从文的文章,也推介了他的作品集。不知道是否读书真的有启迪心灵之功,但读沈从文,确实能看到一个勇敢、真实的人,也鼓舞自己向着真实的路走过去。正如他自己所说:“照我思索,能认识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我的感受,也正是这样了。
想去的地方很多,其中之一是沈从文写了那么多的湘西,那里也有沈从文的墓。还有堪可配上他一生的几个字: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