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年祭

作者: 东涂西写晁大愚 | 来源:发表于2018-10-19 11:32 被阅读97次

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年祭

题记:本文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港版)编写。徐先生是海外著名的历史学家。这本书也享誉海内外。徐先生立足海外,心系中国,远离各种利益纠纷,比较全面客观地描述了中国自明朝到20世纪末的历史。笔者浅陋,读书不多,这是笔者看到的最好的历史书。值此戊戌年,特缅怀历史,以启示后人。文中插图来自国内著名电视剧经典之作《走向共和》。

原创: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年祭

一 总论

1898年,清王朝举行了一次维新变法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一年是戊戌年,所以又叫戊戌变法。因为维新变法只持续了一百多天,所以又叫百日维新。

这次变法是有着历史原因的。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中,中国战败。这使得全国上下都十分震惊。因为中国人一直以为日本是自己的学生,是小国,不可能战胜自己。但事实却相反。就连年轻的光绪皇帝和贪图享乐的皇太后慈禧也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来使国家变得强大。但大家对这场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等问题认识不足,存在严重分歧。

原创: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年祭

洋务运动的领导人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遭到朝廷的惩罚,开始失势。中日海战的失败也似乎表明洋务派的主张——“师夷之技以制夷”——起不了太大的复兴作用。光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并不能强国,还要学习西方人的政治制度,就像日本人做的那样:明治维新、君主立宪。

取代李鸿章负责朝廷要务的是两广总督张之洞与户部尚书翁同龢。这两人是保守的改革者,希望以“中体西用”的方式进行一场有限的行政改组。可以称之为保守改革派。相比而言,康有为等人则是激进改革派,他们希望进行一场全面深刻的激烈改革,后来光绪皇帝被这一派吸引了。这样的改革无疑会损害慈禧这样的保守派的利益,尽管慈禧也希望变法或曰改革能够带来国家的强大,但前提是不能损害自己的利益包括权利。

就这样,在外国对中国的瓜分加强下,各种思想派别、利益集团掺杂在一起,可谓矛盾重重:帝后之间的权利之争,保守派与改革派的争执,温和派与激进派的分歧,满汉之间的猜忌……

历史大事件从来都是复杂的。下面我们试以人物分析为纲来描述这次变革运动。

原创: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年祭

二 翁同龢与张之洞:保守的改革派

状元出身,做过光绪皇帝的师傅,即所谓帝师,长达二十多年。因此,他与皇帝的关系非同一般。翁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官僚,也认为中国不改革就难以为继。但他十分小心谨慎,他认为的改革只是有限的行政改革,中国的道德准则与伦理教化是不可以丢掉的,那是立国之本。

另一位保守改革这张之洞先生,他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没有哪一个宗教比得上儒家。充满了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因此被外国传教士认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他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不认为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伦理教化需要改革。他的思想境界和翁同龢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保守的改革派。

对于激进的改革派来说,他们是保守的。但对于那些彻头彻尾的保守派或曰顽固派(他们反对一切变革)来说,温和的改革派又不那么讨厌。

面对那些顽固派,温和的改革派张之洞发明了一个新词“中体西用”,意即保持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伦理教化不变,只是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来补充自己。这其实还是洋务派的那套做法。中日海战的历史教训已经证明这套做法是行不通的。况且,严格讲来,体和用是互相作用的,不可能割裂开来。虽然这一提法暂时堵住了顽固派的嘴,但总体的导向是有问题的。中国要真正强大,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不发生。

张之洞著书立说,一时影响很大。

翁同龢与张之洞,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地方。他们并不是十分融洽的,为了保住自己的领导地位,翁同龢把年轻的康有为拉过来作为自己的助手,并且把他推荐给了皇帝。后来,翁同龢才知道自己看错了人,康有为和他并不是一路人。

原创: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年祭

三 康有为与变法

1康有为的早期思想

康有为是一个非凡人物。他小时候便有神童之称。年轻时便想创建自己的学派。后来当他看到香港以及上海租界这两个英国管理下的社会井然有序,这使他大为惊讶,联想到宗主国英国该是多么进步啊!好学的他开始大量阅读关于西方的书籍报刊。他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1883年,25岁的他放弃了科举考试的念头,不愿意去学那些没用的东西,专门研究起西学。

1888年,30岁的他试着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建议中国应该学习日本,仿效西方,并对日益剧增的入侵危险提出警示。这封上书被国子监的官员看到后,国子监的官员怀疑康有为神经不正常,于是置之不理。因为康有为没有官职,只是平民,不可以直接上书皇帝,何况言辞如此大胆。

这次事件使得康有为认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另辟蹊径。

于是他开始以一个离经叛道者的形象出现。

康有为像很多同时代人一样,起初是一个理学学者。而现在,他却心里想的都是西方政治改革的东西。

康有为发现通过当时的今文经学运动,可以把自己改革的思想融汇进去。先取得思想学术界的关注,进而取得皇帝的关注。

1891年,33岁的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大胆的假设和尖锐的批评,激起怀疑精神,横扫思想界。

1897年,39岁的他写了第二本著作《孔子改制考》。康不顾历史事实,断定孔子以及很多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都是拥护改革的。其实还是在为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寻求庇护,抵制顽固派保守派的污蔑。顽固的保守派指责他惑世诬民,正统的儒家学者认为他的学说是野狐禅。他的第二本书也遭禁,但他作为今文学派的领军人物的目的也实现了。

2改变体制要先进入体制

虽然康有为已经有了些名气,但还是不足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还需要一定的功名,他不得不参加他所厌恶的科举考试来进入体制,以便试图改变体制。

1895年,他作为举人,和来自全国的举人一起来到北京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这时候正是中日海战中国战败谈判签订合约的时候。康有为和学生梁启超起草了一份万言书,并集结了603民举人联合抗议。这便是公车上书。他们提出:朝廷应该拒和,迁都再战,变法维新。并且警告道,如果不变法维新,以后还有更大的灾祸。

督察院的官员因为这封上书激烈的言辞,拒绝呈交给皇帝。

康的离经叛道的言行激怒了保守的官僚,会试主考官徐桐决定不录取他。可惜的是他猜错了试卷,把梁启超的试卷猜成了康有为的试卷。原来,梁启超故意模仿他的老师康有为写了一篇看上去离经叛道的文章,而康有为写了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于是,康有为顺利进入殿试。但保守的官僚们还是歧视康,给康一个最微不足道的工部主事。恃才傲物的康拒绝上任。但官位不到四品的他,又不能直接给皇帝上书影响皇帝,于是他开始转而组织学会和办报。

1898年1月,翁同龢面对张之洞的挑战,希望把康有为拉到自己这边,于是翁向皇帝推荐了康有为,说康的才能强己百。光绪皇帝准备接见康有为。但被保守的官僚提醒:四品以下的官员不可接见。皇帝做出让步,命令大臣们在总理衙门接见康。

康有为与这些封建官僚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辩论,第一次在宫廷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翁同龢被康的激进思想困扰,觉得康夸大其词,狂甚。

当光绪皇帝看到会谈报告后,很想亲自接见康,但又一次被保守官僚恭亲王拦住了。

1月29日,光绪下令,康有为可以随时上书,宫廷官员不得阻拦。康的早先被阻拦的上书现在到了皇帝的手里,皇帝被直言不讳的言辞打动了。一个敢说真话不怕死的分才会这么写。光绪皇帝对康的信任与欣赏提升了。

康有为建议光绪皇帝学习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实施一场彻底的政治制度革新。他还把自己写的书以及其他一些关于改革的书籍推荐给皇帝阅读。光绪皇帝看到后,实行改革的决心越加强烈了。

看到康有为得到了皇帝的器重,翁同龢感到焦急,他担心这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劝说康有为离开北京,避免保守派对他的攻击。但康有为不以为意,继续给皇帝上书,要求皇帝采取决定性的措施。6月16日,皇帝亲自接见了康有为,并任命康为总理衙门的章京,可以直接上书皇帝,不需任何中间机构。此时,康有为取得了皇帝的完全信任,成为一场变法运动的领导者。

3百日维新

康有为认为传统的统治体制主要是为了防范内部的叛乱起义,因此出现了中央地方的繁琐的监督制度以及科举考试中的无用内容。而今时代变了,必须实现政治机构的现代化。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从皇太后手中夺取权利。在康看来,皇太后是改革的最大阻碍。早在1888年,康在第一份上书中就说“国事蹙迫,是女谒阉寺弄柄所至。”这样的论断不可谓不深刻不尖锐。康有为能这么上书,确实胆量够大。

康希望以君主立宪制来取代落后了的君主专制。这是保守改革者和顽固派想都不敢想的。翁同龢震惊不已。翁没想到自己的助手竟然取代了自己,成为了真正的领导者,他也遭到顽固派的指责,因为就是他把康推荐给皇帝的。翁同龢后悔不已,开始阻碍康有为,在皇帝面前说康的坏话。皇帝不明白为什么帝师的转变这么快,皇帝对他开始伤心失望。年轻的皇帝很喜欢康有为的新思想。后来,激进的改革派经过一系列操作,弹劾翁同龢,皇帝皇太后也不喜欢他了,翁最后被解职了。

皇帝和康开始大胆地进行变法。但因为害怕皇太后,光绪不敢把康有为放进军机处。皇帝把康有为的助手学生放在了几个关键的位置上。

从6月11日到9月20日的103天里颁发了涉及教育、行政管理、工业、国际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变法法令。

皇帝与康有为推行的改革,收到了中央地方大多数官僚的抵制,他们要么漠视,要么延误。其中原因很多,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知道真正的权利不在皇帝那里,在皇太后那里。

四 皇太后与政变

原创: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年祭

虽然慈禧在1889年就宣布还政给皇帝,自己退居颐和园,但实质上还是牢牢把握着最高权利,并且不能忍受任何的冒犯。

慈禧是一个没有太多文化修养和眼光见识的妇人,她只是因为擅长宫廷权术而侥幸成为皇太后,把持朝政很多年。她对于权利是贪婪的,他贪图享乐,却不估计国家安危。在她的愚昧无知和专制统治下,中国越来越落后,一次次错失改革进步的机会。

就是这么一个女王,她对于温和的改革还是接纳的,对于康有为领导的激进改革,不接纳就是很正常的了。

她不能接受向日本学习的改革,她对皇帝说:“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他接受的是不推翻基本秩序或不威胁自己权威的有限重组。

但是,随着变法的推进,废除八股,裁剪冗员,行政中的传统祖制难免被废除。敏感的皇太后本能地把变法看作是一个从她手中篡夺权利的密谋。而这也正是以康为首的改革派的企图。现在,变法演变成了皇帝一派与皇太后一派的宫廷政治斗争。

由于帝后之间的调解人不复存在——皇帝的母亲、皇太后的妹妹刚刚去世,帝师翁同龢也被解职——两人之间的矛盾激化了。

皇太后决定好好教训一下年轻的皇帝。腐败恶劣的太监总管李莲英在这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皇太后暗中安排皇帝十月份去天津阅兵,然后让自己的皇族亲信荣禄发动军事政变,废黜皇帝。荣禄曾帮助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取得最高权利。

现在,皇帝要被废的传言已经遍布北京。皇帝坚决表示不去阅兵。康有为则建议皇帝在上海建立新都。改革派还暗中接近袁世凯,希望他支持变革。袁世凯当时是荣禄的部下,他手里有兵。皇帝和改革派都没有兵权。袁世凯以前表示了对改革派的同情。改革派认为他是一个进步人士。却不知他实际上是一个狡猾奸诈的投机分子。九月,皇帝接见了袁世凯,表示了对他的器重。改革派代表谭嗣同去见袁世凯,希望他保护皇帝,并且向袁透露了他们的政变计划:包围颐和园,杀死荣禄,派刺客暗杀皇太后。袁世凯举棋不定,没有做出明确的承诺,却提出了一个看似可笑的建议:皇帝在阅兵式上下达杀死荣禄的命令。谭嗣同把袁的话告诉康有为,康有为明白,袁不会合作,康决定逃离北京。

袁世凯经过权衡,知道哪一派的势力大,于是回到天津,把一切都告诉了荣禄。荣禄马上赶回北京。后党具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决定提前政变日期。9月21日,皇太后突袭帝宫,宣布皇帝病重,自己不得不重新垂帘听政。所有关于变法的文件被截取,逮捕康有为以及其他改革派的命令马上下达了。

康有为早一天乘坐一艘英国汽轮到了上海。英国政府指示上海的总领事援救康。康最后在英国军舰的保护下抵达香港并辗转日本。

另一位变法志士谭嗣同拒绝逃亡。他说:“自古以来没有不流血而成功的变法。”他连同五位变法志士一起被杀害,审判程序自然是不需要的。他们被称为戊戌六君子。进步的湖南巡抚陈宝箴被革职。

年轻的皇帝推行了一场过于激进的改革,手中没有兵权只能依靠袁世凯这样的不可信任的人,又试图激烈地向皇太后夺权,他要为他的愚蠢付出代价。

皇帝要被处死的传言开始流传。国内的进步人士感到心寒。国际上的外国使节警告说,关于皇帝的任何不幸都将招致干预。朝廷不得不答应一位法国医生去为皇帝看病。

皇太后决定废黜皇帝,挑选了一位新的储王,但外国使节拒绝承认,显然,他们很反感慈禧这个蒙昧保守的老太婆。1900年发生的由皇太后暗中支持的义和团运动,或者叫拳乱,这种盲目排外表现出的蒙昧与野蛮则彻底激怒了外国。导致了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不得不仓皇西逃。

原创: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年祭

五 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主要是:维新派缺乏经验,皇太后独揽大权,保守派过于强大。

1维新派不够成熟

康有为当时只有四十岁,没有一点政治经验。他对西方的了解也是表面的,没有出过国,只限于一些书籍和殖民地租界见闻。

康有为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思想家,不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他急于求成,以为把皇帝拉拢来就可以了。他的很多变法触动损害了太多人的利益。比如废除八股文,使得很多读书人发现自己学的东西没用了。裁剪冗员使得官僚们陷入恐慌。反腐败遭到大太监李莲英的仇恨。变寺庙为学校激怒了僧侣。

康有为不是不知道危险,但他却将其归于天命,一意孤行。他的激进做法是一种冒险。

而年轻的皇帝也不够成熟。上文已经论述。

2慈禧的权势

正如上文所述,慈禧虽然没有太多眼光见识,但有着丰富的宫廷斗争经验,况且她的亲信荣禄掌握兵权,她在军机处的亲信向她报告所有的决策,太监向她报告皇帝的一言一行。一切都在她的监控之下。

3保守派的反对

康言辞激烈,有些狂妄自大。这也许是因为自己一直处于社会下层而郁郁不得志导致的反弹。康的思想被大多数官僚学者认为是异端邪说。康的思想有进步性,但也有些夸大其词,并且康把自己的政治主张硬塞进学术著作里,显得不伦不类。就连进步官僚陈宝箴也表示反感。更不要说那些思想僵化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保守官僚了。

思想的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对于那些思想僵化的老朽来说,转变是不可能的。只能等待他们退位死亡!新的人上来了再说。

4影响

戊戌变法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对于一个无法团结的保守僵化的最高统治集团来说(主要是皇太后与皇帝),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是戊戌变法留给后人的教训。

其次,激进的改革受挫后,局势变得更加保守和僵化,以皇太后为首的朝廷盲目排外,鼓励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进北京。

第三,因为很多改革者是汉人,所以使得满人统治者加大反汉力度。正如一位皇族所说:“改革者汉人之利也,满人之害也。设吾有为,宁赠友邦,勿与家奴。”这是多么狭隘反动的思想。越来越多的汉人官僚学者读书人感到满清的统治已经腐败反动透顶,无可救药了。既然改革变法不行,那么只能转向更加激烈的暴力革命了。孙中山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两者只差十二年。当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各省都纷纷宣布独立了。

原创: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年祭

作者简介:晁若愚,祖籍陕西宝鸡,80后,深圳大学文学院毕业,教书匠,喜欢写作书画等。现居宝鸡。

相关文章

  • 原创: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年祭

    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年祭 题记:本文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港版)编写。徐先生是海外著名的历史学家。这本书也享誉海内...

  • 2019-08-07

    一百二十年前的今天,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义于菜市口,这宣告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不过,事后梁启超却认为,戊戌变法是一...

  •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 十五六年前拜读郭沫若先生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此文对国共之争影响甚大,通过分析明亡闯兴闯败,解答...

  • 狂欢螺旋上升

    好象是十五吧 正月十五 戊戌年的正月十五 戊戌变法后一百二十年的正月十五 元宵节,去夜宴,去看灯 当然,这只是开始...

  • 戊戌端午灵兰雅集

    在戊戌变法失败一百二十年后。时光穿越了两个甲子,也许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中国。 ——2018戊戌年端午灵兰雅集题记 又...

  • 2018-06-26

    听着新年的钟声响起,又一个戊戌年到了。 “戊戌…” “戊戌变法是在一百二十年前嘛?” 被这么一问,作为一个文科生,...

  • 又到戊戌

    又到戊戌年。 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年,康梁谭等先贤发动戊戌变法,以图富民强国。其心可悯,其志固坚,然行事操急,授保守...

  • 哭坟

    哭坟(原创) 阿党党 今天是爷爷的九年祭。 ...

  • 偏爱

    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年过后的一月二十四日,冬季的济南久违地飘起小雪,在地面上展了薄薄的一层。那天的山大很安静,落雪、行...

  • 央视大火周年记

    本文原题:《央视大火周年祭》 原创:杂记、随笔 2010-02-09 17:00:29 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年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jy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