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意象

作者: 木兰山房 | 来源:发表于2018-09-15 13:28 被阅读0次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夜幕降临,大地褪去色彩,天空是月亮和星辰的舞台。黑夜遮盖了尘世的喧哗与躁动,月华普照,洗尽铅华,整个世界笼罩在空灵的意境里,真是大美无言!人们发现了月的美,自古以来,就喜欢用它比喻美好的事物。楚国宋玉在《神女赋》中描述梦中的神女,曰: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明月意象,在古诗文里俯拾皆是。

    明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认为,一般而言,主要有两种。第一,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圆月象征团圆,反衬了作者的孤寂,表达了相思之情。第二,月亮象征永恒,作者用月亮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发出年华易逝、报国无门的慨叹!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词以豪放豁达著称,实际上,苏轼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无奈,包括政治失意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纵观他的其他作品,可见一斑:“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的小序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是对本词的简要说明。本词作于密州、1076年中秋,因与王安石变法政见不和,彼时,苏轼已经自请出京五年,且与弟子由分离多年,中秋之夜,望见天上明月,不禁对其举杯,发出这样的慨叹:

    明月啊!你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啊?不知天上的宫阙,此时已经是何年何月了!

    明月的永恒,不禁让诗人想到人生的短暂!苏轼一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常常在文末用一种看似豪放与洒脱的心态调转笔锋、聊以自慰。末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实则是苏轼用精神解救的方法自我安慰,这不是真正的豁达与豪放,而是一种无奈!因为无法改变客观环境,所以只能改变主观心境。

    用明月的永恒反衬人生短暂的,另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月作为意象的另一个重要意图,是用圆月反衬孤独,遥寄相思。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无论是明月寄相思,还是以永恒衬短暂,中秋写月总是悲凉的。

    中秋节,位于秋分前后,秋分是秋季中间那一天。秋分开始,中国南方才真正进入秋季,凉意渐生,万物开始萧条,给人以凄凉之感,很容易使人触景生情。

    再者,古代文人历来就有悲秋的传统。这从楚辞《九辩》就开始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确立了古代文人悲秋的主题。此后,悲秋的诗文层出不穷:“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

    月的意象,总是美的。悲凉也是美的!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月的意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nz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