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作者: 生命的朝拜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5-13 18:50 被阅读24次

受朋友之请,让我写个观后感。自觉观点上不了台面,勉强为之。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之前听过“得到”对这本书的解读。也算知道作者塞林格的生平、了解麦田是什么?守望的意义是什么?少年霍尔顿为什么要做个守望者?而作者塞林格在什么条件下出版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明明脏话连篇,为什么会那么受欢迎? 是什么让它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引起了那么大争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了解这本书。

本书是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写了16岁少年霍尔顿在圣诞节前,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徘徊的生活,时间跨度为一天两夜。霍尔顿的模样很容易联想到那个时代美国少年的模样,或者说美国的青少年们都在模仿少年霍尔顿。

满篇充满脏话,有人讲这也是这篇出彩的地点。 就一个真正的少年,什么情况下才能在生活中处处如此,我想只有内心没有任何约束顾忌的时候。

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嘲弄,对各种“假模假式”的不屑,既是提问也是自省。“醒来,却无路可走,无计下施,前路一片渺茫。 ”麦田少年,找不到解决方案,他们正确路途是成为父母那样的中产阶级,然而精神层面,又完全否定那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点像少年期特有的忧郁。

有趣是,人生的各个时期并不真像年龄划分的那般精准。人人都有少年期,有人一辈子精神上都是个少年,一辈子都在对世界真实的样子充满否定,精神上不赞同,但又没有自己的道路。缺少中心思想。杨绛先生讲,现在的困惑与焦虑,缘于读书太少,做得太少,而想得太多。我们的文化本身就是从精神上去追求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本书基于当代中国少年的意义,我想并不如在美国那般,当然也不希望更多少年沉迷其中。我们根植的文化土壤,时代背景不同与美国。这是一个敢想敢做有包容的时代,长期的和平环境,让人们对未来更抱有美好的期待。我们的少年更有动力有资源去寻找这个矛盾解决方案。不得不说,关于中国少年,我想到了央视里喜爱诗词,中国文化的那些孩子,背后都有一份认得真美,不效他人,自当独行的从容与积淀。孤轮独照江山静,自笑一声天地惊。此时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的社会文化逻辑更在乎人,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关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起始一步是修身,修身贯穿中国文化始终。诸葛亮《戒子书》更为代表,“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麦田少年们如果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妨向古老的中国智慧去寻求自身的答案。

当然我们长在这篇土地的孩子们更该去了解,人能载道,非道弘人。共勉!

相关文章

  • 守望麦田,心至所归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又是一整天,读完一本巨著——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麦田里的守望...

  •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勉强读完美国J.D.塞林格写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真的想吐,文章里骂人的脏话成堆...

  • 麦田里的守望者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270318 李奥林 一本好书由一百人来读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感受,《麦田里的守望者》曾被视为...

  •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受朋友之请,让我写个观后感。自觉观点上不了台面,勉强为之。 因为,之前听过“得到”对这本书的解读。也算知道作者塞林...

  •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原作名《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

  •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我被书中安多尼先生对几乎走投无路到流浪的霍尔顿的教导所深深触动了,他说:“学校教育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当我们受这...

  •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在他人眼中,霍尔顿是一个坏孩子。 学习成绩差、喜欢胡思乱想、朋友很少……人们眼中“坏孩子”的特点他几乎占满了。 初...

  •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一本好书必然有其恰当的文字之美。这个译本读来真是灾难!它的书名很有内涵,金黄色的封面很有质感,并且名声颇好,只是...

  •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务就是在那里守望……我只想当一个麦...

  •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我的读后感应该跟别人的不太一样,我的感受也与正常的读后感大不相同,不要期待,“不要期待”这句纯属多余,也不会有人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ol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