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游 记芳草集谈天说地
《锦江街巷》204:海椒市今昔对比

《锦江街巷》204:海椒市今昔对比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3-05-02 16:45 被阅读0次

    《老成都》(连载)

    (作者:张先德;摄影: 完   璧; 编辑:完   璧)


    【此文作于2010年】

    海椒市街西侧支巷(拍摄于2010年7月 完璧摄影)

            1989年夏天,大慈寺附近的住家开始拆迁,二姐和老街坊们被安置到了水碾河外的双林小区。我没要新建安置房,拆迁办的人陪着我到处看房,高笋塘、椒子街、新桂村都去了,最后看中了海椒市街4号院落里的一所小房子,便在这年深秋搬了去。这一住就是13年,海椒市街成了我除拆迁的老街外,住得最久的一条街。

            我看上这里的两大优点,一是新房,二是环境安静,绿化不错。不要新安置房的拆迁户,本来只能要旧公房,见过的其他几处都年久失修,有的加固钢管从卧室穿过,有的中午时分厨房近乎漆黑,有的厨房几家人共用,地势低洼,一下大雨便成泽国。海椒市的这处却是竣工不到一年,只有建房民工临时住过几天的新房子,前后都有大树,采光也好,特别是座落在远离大街、回环曲折的院落深处,昼夜都十分安静!这让本已有些绝望的我喜出望外,至于房型不太合理,没有单独的厕所也就包容了。

            海椒市紧挨着牛市口,此前我对牛市口很熟悉,对其西侧往南延伸的海椒市也略有印象。20世纪70年代末从云南农场调回成都,在大田坎茶厂对面的一家五金厂上班,午休常常去逛牛市口,无论走大路还是抄小道,都得经过海椒市北口,往里面搭眼一瞥,道路狭窄弯曲,路面破损不堪,房屋低矮简陋,让人很难产生好感,从巷口经过百回,竟难得走进去一次。真正熟悉海椒市,还是家搬到这里来以后。

            我的一大生活习惯是散步,有空闲时白天也散步,晚饭后更是如此。四号院是省外运公司及其宿舍区,在我居住的十多年里,无论大门口有没有门卫,夜里都从来不锁大门,这就大大地方便了住户们的出入,尤其对我更是如此。我从小就是十分典型的夜猫子,早上三四点钟上床还算睡得早的。在报社上夜班,有时会晚到早晨四五点才到家,即使不上班的夜里,凌晨一两点才出门散步也是常事,甚至好多年里天天如此。散步是远远近近哪里都去,但去得最多的还是海椒市街,而去别的地方来回也都要经过海椒市,因为住家就在海椒市街上。

            海椒市街是典型的“自然形成”的街道,也就是说根本没有经过市政规划和认真建设,只是因为在那一带先后兴建了若干个单位,人员和设备进出需要留出一条通道,久而久之多少具备了街道的轮廓和雏形,仿佛也算一条街了。这条仅仅具有通行的单一功能的准街,直到1981年才获得了海椒市街的“学名“,比起牛市口周边的一些老的小街小巷,得名晚了上百年。我刚搬去的头几年里,海椒市尚属城乡结合部,南端还有几片菜地,交通十分不便,居民出行和过往车辆怨声不绝。东西走向,尚有连接牛市口和一心桥的大田坎路、得胜上街,虽然也有些老化、堵塞,但街面毕竟还宽敞平整。南北方向就令人摇头不已。那时连通海椒市与双桥子的经华南路刚刚完成主路施工,就像过去过分简朴的农村公路。海椒市街本身路况更差,柏油路面早已严重破损,多年未经维护修缮,晴天满天泥土,哪怕多下一会儿小雨,也是一地泥泞,而且一年四季,脚下始终不曾平整。许多人都说走海椒市有三大害,轻则损坏鞋子,重则崴脚甚至摔伤,如果你运气好或者久经考验都没有发生“不测”,也仍会坏了好心情。有些人完全不熟悉这里的状况,偶尔途经此处,才知犯了大错,还没走完全街便焦眉烂眼,赌气说今后再也不从此街经过!

            可是成千上万的人却不能出此豪言,他们或者在这里上班、上学,或者像我这样居住在这里,乃至工作生活都在这里,无论多么不便,还是得每天出入海椒市。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已经快出二环路的这城东一角的小巷子里,人口密度竟然远远超过了盐市口、春熙路。这里的人群集结类型齐,上规模,数量多。企业有省外运公司、成都制毯厂、成都电池厂、成都空压机厂、成都造纸五厂等中型厂矿,有成都机械标准件厂、织带厂等小单位,文教机构有牛市口小学和三十九中,有钢管厂生活区五区的成片宿舍楼、方圆达半公里的老莲花村居民点和前述单位的众多宿舍区,还有农贸市场和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各种商店,以及散居的居民。外运公司、丝绸公司等好几家单位还有对外营业的招待所。海椒市街的南端,到牛市口和九眼桥差不多是等距,其西面向九眼桥、南面朝龙舟路延伸的各近一公里街区,人群杂处的情形也不比海椒市街好多少,那些片区的人们上下班、上下学、装运货物、买菜理发等等,也往往要借道海椒市街。大体上每天需要出入海椒市的人,我保守的估计也超过了10万人。各种大小车辆也多得要命。特别是早晚的出行高峰期,其人车拥堵的程度,经常超过市中心和川陕路。不少人崴脚、摔伤不单因为路面坑坑洼洼,主要是后面车辆的司机心情焦急,越是拥挤越是急促催迫,叫人慌不择路,下脚急了才受的伤。我虽然是善走又格外小心的“走路专家”,也不止一次如此冤里冤枉地伤过脚。每逢这时候,就会为当初没有来得及多多观察路况便匆匆答应搬来这里,多少有些后悔。

            路况这么差的街面,我搬去前小商业却已经非常繁荣,尤其靠近4号院的北半段,什么样的营业行当都有。有鲜花店,有西点铺,有珠宝店——它们似乎完全不应该出现在如此脏乱的陋巷里。从北巷口往里走不足50米,我的亲友中,至少有三个人先后在那里开过照相馆、美容店和时装店。他们彼此并不认识,此前的住家和经营场所离海椒市街很远,有可能根本不知道成都还有这么一条街,而且来开店前也不知道我已经搬到海椒市,当然更不会是听了我的游说才来的。我和他们都是在海椒市街上散步时,无意中发现他们已经成了这里的新老板。我跟他们戏言,说他们的玩笑开大了,居然把这个夹皮沟当成深圳、当成M国西部(的金矿)了!后来我多次问过这几个亲友和海椒市的其他老板:“为什么选这么个地方做生意?”答案惊人的一致:“看中了这里多得令人吃惊的人流量。相信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穷人堆里、学生娃里不会缺少有高消费习惯和能力的顾客。”当然,他们没有看走眼,虽然我的几个亲友在海椒市街经营的时间都不长,但许多店铺却经营了许多年,生意相当不错。有时我不禁猜测,假如海椒市的街道不是这样狭窄、破烂,商家们的生意是不是会更好?

            仿佛为了验证我的猜想,几年后这一带开始了大改造。海椒市街以北的经华南路修得更加规整,海椒市以南的莲桂西路、东路和南路也从过去脏乱差的简单通道变成了一条条宽敞、漂亮的新街,分别连接着顺江路、二环路和龙舟路。而变化最大的就是海椒市。六七米宽、曲里拐弯的烂路,变身为三四十米宽、笔直平坦的大街,好几条公交线路把这里列为必经的“黄金干道”。

            从那时起,海椒市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中段往东新劈一条街连通了二环路,往西则有许多条新的街巷纵横交错。低矮破烂的平房、棚户被拆除,代之以一栋栋新楼房。而20世纪50年代末兴建的莲花村小区的原址上,至90年代末建起了新型居民小区——莲花新区,几十栋色调淡雅、宽敞明亮的新楼拔地而起,由新形成的街巷串联在一起。钢管厂五区的老宿舍区也进行了局部改造,提升了管理水平。那些曾经栖身低矮平房的小商店,许多升级换代了,仍在本街上经营,生意环境和生意本身都比过去好多了。新建小区和新的街巷,又涌出了许多新店铺、新行当,生意十分红火。

            2002年东大街拓宽改造,从宏济路口开始截弯取直,我住的那座两层小楼,本来离东大街有几十米远,也划进了拆迁红线内,我于这年秋天搬离了海椒市。在将要离去的日子里,我更经常地在海椒市一带散步,对不知不觉间已经生活了13年之久的这条焕然一新的大街依依不舍……后来我仍然常常经过海椒市,那里仍然在不断变化,我住过的两层小楼和街对面的牛市口小学都已消失,变成了东大街南侧的一部分,而大院前部外运公司的办公楼、集装箱堆放区、招待所、修理厂这一片,建起了造型别致的“东方新城”商住楼。穿越海椒市街的公交线路接近10条,它还是那么车水龙马,熙来攘往,市声喧闹,但再也不是当年那副狭窄低洼、无论人车无论天晴下雨都遭罪的旧模样。它的嬗变用“乌鸦变凤凰”来形容也不为过。

         (下篇:《红白豆腐胀死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街巷》204:海椒市今昔对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ye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