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芳华》有感

作者: 大山i | 来源:发表于2018-01-04 02:08 被阅读25次

          今天我去看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听到里面的旁白,这样形容女主人公:“她从未被善待过,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这样描述男主人公,“他不想活了,他渴望牺牲,渴望变成被人传唱的英雄”,以及在最后这样描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他们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偎一生”。

          我多少有些明白了,纵使家里的老人们总说自己忘了,但对记忆,是绝对没有模糊的,他们只是不想再回忆了。也多少明白了,外公那些看似怪异的举止的源头。

        那可真不算是一个好年代,战火蔓延到了家门前,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同伴一个个倒下,同这个美丽又遗憾的世界告别。你被命运狠狠揪住头发,拖着往前走,被动极了,也沮丧极了。爱情是浮萍,自由转头空,你被要求“没有思想”,你被拽着奉行“集体主义”。

          可尽管周身的一切都这么糟糕,你还是想绽放青春里的璀璨光芒。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帮有文艺才能的青年男女从大江南北被挑选出来进入文工团,整日排练节目,身上肩负着军队文艺慰问和文艺宣传的重大使命,她们舒展着美好的身体,在为这个时代舞蹈和歌唱。

        这样的一个团体展示的是群像,深谙历史的人都知悉,那是一个社会环境有些复杂的时代。但比起《潘金莲》里的刻薄和批判,《芳华》的确多出了很多对往事的怀缅和柔情。在对七十年对往事发出感慨和喟叹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展示那一代年轻人盛放的热血和青春。

          故事聚焦在一对年轻男女身上,一个看似无所不能到被集体无数次讴歌的“活雷锋”,一个是身世凄惨从未被世界善待过的女青年。活雷锋把女青年带进了文工团,女青年以为能改写自己的命运,不难看出冯导想要表达的观点很多,也不难看出编剧和导演在打磨剧本时对里面的每个人物做了延展和深入挖掘。刘峰是集体主义盛行下被反复吟诵的“活雷锋”,出去领奖给同志们捎来家里的食物礼品,帮别人修表、做沙发,把进修的名额让给别人,吃别人不要的破了的饺子,他因为人好而被大家团团包围住,被追捧、被拔高。

          《芳华》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曾经满载梦想和爱的最好年华。这片芳华被恣意投掷在时代的熔炉里,燃烧,摔打,揉碎,最终随着时代一同变成灰烬,再被人踩上几脚,疼到心尖上。

        那个实现了民族梦想,盛产唯大英雄的年代,看起来光辉又明亮,但终究还是难以回避明晃晃的日光下也有阴影的事实。阴影下有渺小的人物,渺小的人物有属于他们的芳华。

        在“佛系”流行的日子里去看《芳华》,的确给到我迎头一击。我们在这个美好的年代里虚度光阴,看他们曾在最坏的年代里洗尽铅华。

        电影散场,影厅灯亮起来,我看看周遭的观影群体,大多为70后,他们一直站定,直至最后一排字幕滚动出来,才缓缓离席。

        我看到一个穿着考究的老太太,一直在用手帕擦眼泪。我脑海里不禁联想,如果我父母带着我们家的老人,去影院观看这部作品,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很想给他们买一张票,可是就像穗子所言,我不忍心,让他们看到自己老去的样子,芳华已逝,面目全非。

        《芳华》很好,只是再难回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芳华》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yl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