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绘画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艺术之家
艺术家如何适应时代—由德加、达芬奇、祝大年、曾梵志所想到的

艺术家如何适应时代—由德加、达芬奇、祝大年、曾梵志所想到的

作者: 卓识有趣 | 来源:发表于2016-11-07 11:58 被阅读78次

    前两天,去清华大学聆听了《艺术对谈,曾梵志向你讲述艺术家如何应对自己的时代》,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设置,很不好回答,最后落点还是在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当时艺术家的心理活动以及认知思维。

    今天去798的尤伦斯艺术中心欣赏了曾梵志的大型作品回顾展《散步》,看到了他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经典作品,就这个话题竟然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恰巧这个月,连续看了几场不同时期的中外名家作品展:

    《印象派大师德加作品中国首展》

    《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大年百年——纪念祝大年百岁诞辰艺术展》

    《曾梵志:散步》

    于是,决定就“艺术家与他所处的时代”这么一个大话题,写写自己的几点浅薄的感受。共性我就不说了。艺术家讲求的是个性,所以,我只分别说说他们的不同吧:

    01 德加——专注而叛逆的时代旁观者

    德加被公认为印象派大师,但他却是印象派里最奇特的一个。

    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他觉得自己是写实派。

    但其实他与写实派有很大的不同,写实派是画自己眼睛里看到的,而他只画自己脑海里想到的。他看着模特时,只飞快地扫一遍,然后做笔记!对,没错,是文字笔记!然后再根据笔记和记忆,把脑海里的东西呈现在画布上!这大脑也真是全宇宙无敌了!不是天才是什么?!

    其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才是真正的印象派啊,因为他真的是在画“印象”中的东西嘛!

    不仅是挣脱“印象派”的标签,连行事风格,他都要异于常人。印象派提倡去户外作画,以更好地捕捉光影的变化,但是德加很不屑这种做法,他大多数时候是个宅男,而且作画时面无表情,高冷到底。

    要知道,19世界的法国画坛,可是热闹非凡,名人辈出。那时候,很多艺术家都希望跻身于“官方沙龙”和各种活动,混人脉圈,以便声名大噪。

    而德加却总是没事一个人安静地跑去卢浮宫,对着作品画啊画,因为他家就住在卢浮宫附近。年轻的时候安格尔告诉他“要注意线条!线条!”然后,他毕生的成就果然体现在了线条上。

    我远远地看到德加的手稿时,就被那么优美精准的线条惊呆了!

    如此专注的他,在那个浮华喧嚣的时代,倒是很像一股清流。

    而说他是时代的旁观者,从他的个人经历和画面视角都可以体现出来。

    德加是个标准的高冷富二代,爷爷是有名的银行家,所以他和当年那些“穷困”的靠卖画为生的艺术家不同,他玩艺术纯粹因为兴趣,不是为了生计,作品他也不屑于拿出去卖。他就像个冷眼旁观的看客一样,把生活中看到的事物画出来,好像并没有带什么个人感情色彩。

    例如:马奈经常带他去看赛马,于是他画了很多马,都是简单的颜色,像素描一样,主要突出线条,因为他不愿意像印象派那样,对古典绘画全盘否定,他希望在古典绘画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一条新路。你说这么“富二代”的生活,我从他的画里,几乎没看出任何感情色彩,不像雷诺阿那样,处处反应出生活的幸福。我只是觉得:啊!这马画得真好啊!

    德加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面部线条,还画过各种罪犯,画一张张审判时表情各异的脸,但我仍然看不到画里有个人感情色彩。

    而他笔下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女们,画面中常会出现控制舞女们的“幕后老板”阴冷的面孔和身影,德加也只是如实地呈现。

    到了晚期,他大量的浴女,裸女的画,多是以“偷窥”和“旁观”的视角来画的。

    更奇葩的是,他有一幅画叫《强奸》,而画中靠在墙上的男人并不是强奸犯,更像是他自己——一个冷眼旁观者!真是细思极恐!

    德加喜欢“看女人”,但他不喜欢“碰女人”,他一生从未结婚,也没有什么绯闻女友,他一直冷若冰霜地记录着“大脑印象”里的画,记录着生活中他感兴趣的人和物。用他的原话说,在他眼里,他并没有把模特当成女人看,她们只是他用来描绘动感和真实感的载体。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冷眼旁观,他才得以更冷静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也才成就了那幅最著名的《舞女》。他轻而易举就表现了高难度的时间变化,他笔下的舞女就像被人按了暂停键一样,仿佛再按一下播放键,就可以接着旋转,让人产生了无限的联想。

    因为专注,因为冷眼旁观,反而成就了德加的创新,让他在印象派一众大师中,标新立异,风格独特。

    那么,出生在五百多年前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呢?我觉得——

    …………………………………………………………

    02  达芬奇——因服务时代而超越时代

    众所周知,达芬奇是世间罕见的天才和全才,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他还擅长雕刻、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西洋古抄本》大约有6000多页,记录了他很多的科研成果。

    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我实在很难想象他短短67年的生命,如此高效的推动力是什么?直到这次看到他的手稿,才突然有了一些自己的认知。

    这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展出的60幅《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迹,是达芬奇的手稿在意大利境外第一次最大规模的展出,精选了达芬奇在自然科学、数学、预言与寓言、建造、军事、机械六大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我看到了达芬奇的一种旷世罕见的上帝般的“服务”精神。他服务时代、服务社会、服务生活,努力在寻找能够改造和提升当时人类生产、生活、健康、安全、交通等各个领域效用和水平的工具以及实践方法。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但站在他的手稿前,这种感觉直击心灵且挥之不去。

    例如:达芬奇在担任军事顾问时,潜心研究,发明了簧轮枪、子母弹、三管大炮、坦克车、装甲升降机、浮动雪鞋、潜水服及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滑翔机、扑翼飞机和直升机等,还提出了三种战争中快速架设旋转浮桥的方法……

    社会生产上,他不仅研究和改良纺纱机、织布机,发明双螺旋抽水机,还关心农业的灌溉问题,亲自设计和主持修建水坝、水闸,发明了一种像船一样的河道淤泥挖掘机。

    在他的《阿达河大坝》手稿上,他宏伟地设计了一条路径,通过科莫湖,使特雷左河与米兰城水系相连,以改善周围的整个生态环境,在那个年代,他对米兰城的规划,就已经设置了“人车分离”的道路系统。

    觉得四轮马车局限性太大,他开始研究汽车。在那个人们还在讨论“日心说”的时代,他已经在幻想利用太阳能了。

    为了让生活水平得到更好的改善,他发明液压泵、喷泉、全自动烤肉架、烤肉盆、各种自动或半自动打击乐器,研究几何构图从而创造新型的装饰图案,研究鼠尾草以改善印刷术等。

    在那个文艺复兴的年代,人们开始重视和尊重人的价值,主张人是现实世界的创造者和主人,对教会的精神控制感到不满,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感。而达芬奇,所做的一切,仔细想来,竟然都是踏踏实实服务于时代需求的,服务于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的需要。

    无论他的初衷是不是如此,我一直认为,他都是最务实的,也是最勤奋的,他能做到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因为他真正理解并践行了“人的需求”这一根本出发点,从而能够经世致用。

    即使是他的艺术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微笑》也精准地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直击人心。

    因为达芬奇把服务他所在的时代真的用心做到了极致,在发掘人的深层次需求中,他不断产品迭代和开拓创新,反而永恒地超越了时代,至今仍然是无法被超越的旷世奇才。

    视线拉回到现代,刚刚诞辰100年的工笔重彩艺术大师祝大年呢?

    ……………………………………………………

    03  祝大年——忍辱负重,用强大内心战胜时代

    1957年,祝大年被错划为右派,蒙冤受屈20年,但是,他从未停止过对艺术的创作和追求,也没有因为时代对他的摧残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他是一个用平和的心态、坚韧的毅力、深厚的修为,让生活在柴火堆上都能开出玫瑰花的人!

    在李村改造时,他可以一天到晚不停地画,他的钢笔素描,把霜的感觉都画出来了,出神入化!站在他画的李村那几幅组图前,我看到的是满满的丰收的喜悦,并不见半点怨恨和凄凉。在西双版纳写生时,虫子爬到身上,望远镜被偷了,他都在刻苦勤奋地作画。

    我第一次见到祝大年的画时,那种“力透纸背”、“一丝不苟”的深厚功力和炫目的色彩就牢牢地吸引了我!从此我便对他的作品喜欢的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生活很艰辛,但是他的画却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张力。他的画饱满厚重,繁花密叶,艳花高树,却毫无媚态,有一种质朴厚重的大美和宁静坚韧的宇宙精神。

    我想,他作画的精神,可以用“克勤克俭、呕心沥血”来形容吧?记得看《荷塘月色》和《玉兰花开》时,我反复观察,真的不知道这深深浅浅的绿色和白色的晕染,这一笔一笔精细的勾描,是怎样的耐心可以修炼成的,尤其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简直是用生命在作画啊!

    身体可以被摧残,意志不会被打垮,忍辱负重的祝大年,最终用艺术精神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成就了永恒的经典。

    而今天,我看到曾梵志的作品,我觉得——

    ………………………………………………………

    04  曾梵志——灵活地适应时代,不断自我突破

    曾梵志的创新并不会用非常激烈的冲突来呈现,而是在适应的过程中,冷静思考,然后找到一些创新机会和突破口。

    他说在湖北美院上学的那个年代,美院的教学,都是要求学生画一些统一规定的高大上的内容,即使外出写生,也是对题材有规定。他觉得这种教学毫无个性可言,他想要摆脱这种束缚。他思考后发现,大家都关心一些很宏大的叙事和表现手法,都是正面积极的展示,很少有人会关注到个体,以及一些负面情绪的表达。于是,他以自己的同学为模特,画了那幅《忧郁的人》。

    他的毕业作品,《协和医院》系列,表面看是医院的情景,细看都带着冷笑和嘲讽。

    93年,曾梵志来到北京,那时候,他开始画“面具”系列,一直画,画了10多年,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但是他觉得这样不行,不能在自己太熟悉的领域一直这样下去,这已经失去了创作的新鲜感了。于是,他开始寻求自我突破,尝试创作“抽象风景”系列,也正是这个系列,让他在国际上受到了热捧。

    而说到国际化这件事,不得不佩服曾梵志的睿智。

    他曾经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大使馆里的职员想买他的画,但因为也是工薪阶层,所以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于是提出来分期付款。那是他第一次听说“分期付款”这个概念,一想到每个月都可以拿到100美金,他特别高兴!说:这不就等于发工资一样吗?!于是,每个月,他都喜滋滋地跑到大使馆去领“工资”。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但是却可以看出他很早就用了恰当的方式正确地切入了艺术市场,并且是和国际接轨。

    那个年代,画家经济都不宽裕,他承认画画时“可以穿着白衬衣,画完后白衬衣一点颜料都不沾染上”的整洁习惯,是因为当时在北京租的房子太小而养成的。因为房子小,如果不收拾整齐,东西压根都没有地方放。

    能很早就有机会和外国友人进行接触,对于他打开国际视野和走向国际,多少都会有一些帮助。

    2013年,他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4亿成交。

    曾梵志已经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中国艺术家之一。但他仍然在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如今,他又在尝试一些“纸上的艺术”等新的形式,并尝试一些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东西。

    提到风格突破,曾梵志以《兔子》这幅画为例,讲过他的创作过程。

    这是一幅4米✖️4米的大幅油画,灵感来源于他向大师丢勒致敬。丢勒的《野兔》是艺术史上最有名的一只兔子,活灵活现。曾梵志在画的时候,是先画的兔子,然后画抽象风景,画着画着就专注于风景,把兔子画没了,只剩风景了,风景画完之后,他再用一些技法,用线条把兔子从画面中提取出来,于是就成了现在看到的作品。他说,画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乐趣也不在结果,反而是在创作中,那种丰富的变化过程才是让人觉得最快乐的。

    我觉得曾梵志的这种“模仿—创作—解构—颠覆—再创造—重生”的方法或许可以给艺术爱好者们一些思路上的借鉴吧。

    希望他日后能为大家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也希望他能不断突破自我,与这个时代继续合作共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艺术家如何适应时代—由德加、达芬奇、祝大年、曾梵志所想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co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