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字出现较晚,华夏上古时期变成了一个历史与神话交融的时代,神话与历史不分,因此这样的一个史前时代又称“神话时代”!在这个横跨数十到百万年的时代中,仍然有许多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其中就有“夸父追日”(或夸父逐日,逐就是追逐的意思)。
小学老师就曾告诉我们,夸父逐日精神:是一种明知不可能,却还要去做的一种大无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理想面前坚持不懈,具有顽强的意志,勇于探索未知的事物和征服未知的事物。
那历史的本源是什么呢?跟着南生一起去上古看看!
《史记》开篇(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意思是:黄帝时,先前做为华夏老大的神农氏已经衰落,神农氏部落首领炎帝(一般来说神农氏部落的历代首领都叫炎帝)已经无法掌控天下,“十八路”诸侯纷纷逐鹿天下。其中有蚩尤为首的三苗九黎部落联盟,皇帝为首的有熊部落,少昊为首的东夷部落,当然我们的主角:以夸父为首的夸父部落也参与其中。
经过无数次的战争兼并,逐渐形成了两大势力集团:以皇帝、炎帝为首的炎黄集团,以蚩尤、少昊为首的蚩尤集团。每个集团下面依附有无数小部落,比如夸父部落成为了蚩尤集团的下属势力,仓颉(就是汉字的发明者,仓颉造字)部落成为了炎黄集团的下属……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自《三国演义》),当天下出现了两大势均的力量集团时,一场决定胜败的战役开始了。会战在涿鹿郊野,这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后人将这场黄帝战蚩尤的大战神化,双方都动用了神仙法力,风伯、雨师、应龙、九天玄女等都来参战。最后黄帝击败九黎部落,杀死蚩尤。这一著名战役使姬轩辕名震当时的世界,各部落酋长们称呼拥护他为“天子”,尊称他为“黄帝”。
PS:这里先科普下成语“黎民百姓”。
黎民:是蚩尤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蚩尤集团的核心势力是九黎、三苗部落),蚩尤战败后,九黎、三苗等很多人成为了炎黄集团的“战俘”成为了被压迫的人民。
百姓:大部分古人是没名没姓的,就是大名鼎鼎皇帝的儿子也不都是有姓名的,其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出自《五帝本纪》)。所以说在上古时期有姓名者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而在炎黄战胜蚩尤后,炎黄集团居然超过了一百多个姓氏。所以,百姓泛指上层统治阶层。
那现在黎民百姓的本意弄清楚了吧,与现在普通人的含义大大不同。
涿鹿之战以黄炎华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按照上古时期的惯例,失败者或被杀或成为奴隶。能眼睁睁的看着夸父部落被杀被奴吗?
“不,我们绝不能成为奴隶!”,神一般牛B的夸父怎么能甘心承受胯下之辱?于是带领着夸父部落西迁(逐日)。与夸父有同样想法的其他部落开始南迁,如三苗,就是现在苗族的祖先。
PS:也科普下夸父形象
《山海经》记载,夸父“珥两黄蛇,把两黄蛇”,意思是两耳边缠绕着两黄蛇,手里把玩着两黄蛇。玄幻小说中夸父为“巫族”的大巫。巫族,牛B哄哄族群,相传为盘古所化。开天辟地后盘古涅磐,清气上升而成三清,是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浊气下沉,集天地混沌五行成灵,是为上古巫族一派。这样牛B的人物,不甘心受辱,举族西迁(逐日),相信后人是可以理解的。
迁移不是一帆风顺的,前有山林水泽、猛虎野兽,后有炎黄集团的追兵——应龙为首领。漫漫艰途中夸父部落终于消亡在历史长河中,首领夸父也被应龙所杀。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神一般的夸父部落的消亡总不能这样记载:炎黄战败蚩尤后,做为蚩尤的死党夸父不肯臣服,多次战败,向西、向北逃窜后,整个部落死于应龙之手。
作为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黄帝以及黄帝的继承者是不允许“嗜杀”这样的污点存在的。于是,渐渐这样的故事出现了:
作为残暴的蚩尤的帮手,夸父在战败后不但没有“洗心革面”,好好享受黄帝德政,居然带着族人一心要追上太阳。被太阳烤的口干舌燥,先跑到黄河去喝水,黄河的水不够喝,又赶到渭河。渭河的水也喝干了,还是不解渴,又往北方的大湖赶。终于在到大泽的路途中渴死了。这样傻B的夸父一族真是自不量力,不知天高地厚,神经病一般。
现在明白了吧,夸父追日的本意是:胜利者的炎黄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德”,而对夸父部落的贬低,说明他们的消亡是自作自受,不知天高地厚。尤其首领夸父逐日犹如神经病一般。
南生-董先勇原创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