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换输入法说刻意练习

作者: 牛爸牛牛的爸爸 | 来源:发表于2017-03-05 19:27 被阅读149次

    一直使用的是全拼输入法。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拼音输入法也越来越好用了,但是重码率高,遇到生字错误率高,这个弱点始终存在。日常工作输入问题不大,但碰到写文章文思如涌时或开会沟通需要记录时,全拼就让人抓狂了。

    一直想换个快点的输入法,比如五笔。但一想到大学时背五笔字根的痛苦,就望而却步。而且,现在用五笔的人也越来越少,似乎已经被淘汰出了市场(关于五笔输入法为什么用的人越来越少,是个有趣的问题,有机会可以写篇文章好好探讨一下)。换其他输入法,也免不了要重新开始。而且全拼已经成为了输入习惯,看到一个字,打字时手指头已经是下意识的动作了。纠结了好久,总感觉转换成本太高,一直没有行动。

    但用为知笔记记录工作日志已经好几年了,现在又准备把所有的资料数据都电子化,包括目前最头疼的会议记录等即时记录资料。这样一来,全拼输入法就是最大的一个瓶颈了。必须换!

    考虑了一下,更换成本最低的,只有双拼输入法了。说干就干,马上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在本周掌握双拼输入法。

    定下目标的第二天,已经可以慢吞吞的用双拼进行打字了,但时不时的会卡壳,需要想一想字根。第三天,已经达到了原来全拼的80%以上速度了,慢慢还会用双拼进行长句录入了,偶尔还是会卡壳,要停下来思考一下字根。应该说,目标实现得还不错。

    这次为什么这么顺利,总结了一下。刻意练习和目标分解是关键。


    (一)先说说刻意练习。

    近年来,随着《异类》的热销,10000小时的理论为人熟知。那是不是说,任何人都能成专家,只要你投入的时间足够多?非也非也。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痴迷某件事情,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不过分,投入的时间精力就连专业选手也自叹不如,但水平却极其一般。

    为什么这些人穷极一生却成为不了专家,10000小时的理论在他们身上失了效?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答案,他们栽倒了刻意练习上。

    我要想快速克服原来的输入习惯,迅速转换为全拼输入,必须要进行刻意练习。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刻意跳出舒适区,强迫自己进入学习区。

    一是立马把输入法切换到双拼模式,工作、聊天等都必须用双拼,逼自己立刻进入学习状态,彻底杜绝了记好字根,再来上手的念头。对着键盘一个键一个键的找,虽然痛苦,但效果的确比背字根好多了。半个小时后,磕磕碰碰,上路了。

    二是进行高强度的练习,手上没有什么东西要做时,就跑到双拼练习网站上进行练习,只要有空闲时间,手指头就不能让它空下来。特别是对还不熟练的键位,强化练,一边嘴上还念念有词的背字根,搞得办公室的同事还以为我着魔了。

    (二)目标分解

    用惯了全拼,改为双拼,虽然都是拼音输入法,但是仍然极端的不适应。一口吃不成胖子,咱得分步走。制定阶段目标,分步提高,这也是刻意练习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把输入法转换分成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天,允许自己不熟或忘记键位了,可以低头看看字根表,到下班时,做到盲打。

    第二天,由单字输入状态提升为词组输入。

    第三天起,提升到可以进行长词或句子输入。

    从这次输入法的转换效果来看,可以说是成功的实践了一把刻意学习理论。

    (三)回头看看什么是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K. Anders Ericsson。

    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

    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今天说了说刻意练习的事,很肤浅。已经有很多文章探讨过了,推荐大家去看万维钢先生的文章,最为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换输入法说刻意练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kd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