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断舍离”流行起来。
我大致了解了一下,这种理论是日本人山下英子在练习瑜伽后参悟道的,认为:人类由于对匮乏的恐慌,而存储了太多东西,其中80%的都可以不要 ,必需品只占20%,因此,应当“断,舍,离”。
- 断:拒绝不需要的物品;买东西只买必需品。
- 舍:舍弃不需要的物品;以当下的自我为中心,判断一件物品是否与当下的我有关系,有就留下,没有就扔。
-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摆正人与物品的关系,进而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喜欢自己。
听上去不错?但仔细一分析,这是脑子有问题。
首先,断舍离是一种试图通过不食人间烟火,来标新立异的病;是一种希望通过减少物质,来整理杂乱的大脑的病。不但如此,在从物质贫乏的年代走过的人看来,这还是一种犯罪,虽然没有触犯法律,但冒犯了节约社会的准则,与中国人克勤克俭的传统背道而驰。
我不否认,扔东西是一种很痛快的行为。我在结婚之前,可以说是一个断舍离高手,尽管当时还没有这个概念。我曾经有一次,在租住的单身宿舍请同事们吃饭,新买了全套锅碗瓢盆,事后懒得洗碗洗锅,就把只用了一次的餐具都扔到了楼下,其中还包括一个电饭煲。我的同事老高看了,痛心疾首,并把这件事当成一个血泪教训,讲给不过日子的晚辈们听。
我断了舍了离了,但是我并没有变得更清醒、更专注、更爱自己,我家里还是一堆东西,那是我后来又买来的。
熟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人都知道,一个系统内的熵是不断增加的,如果任其发展,东西只会越来越乱,环境只会越来越无序。解决办法,不是把这些东西消灭掉,而是进行整理。整理的办法有千千万,打包,收纳,储藏,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与混乱做斗争的历史,抛弃,消灭绝对不是好办法。
断舍离可能表面上很爽,一时有效,但是如果这个人还想变成一个过日子的正常人,家里势必东西还会多起来。那时候,扔掉的还要买回来。
我奶奶曾经告诉我:
破家值万贯。
后来我学习了会计学,知道一个“继续经营的假设”,越发明白她是对的。一套机器设备,只有在开动生产的时候,它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作价才够高。假如工厂停工,机器设备拆下来,就基本要当废铁卖了。因为它已经不再继续经营。
家用的物件虽然看上去不值钱,卖也卖不出多少钱,但是假如扔掉再买新的,那就需要很高一笔费用。凡是到一个新的城市落脚,买过被褥和四件套的大学生都会认同我的看法。早知道,把放在宿舍里的旧棉被也背过来,既舒服,又暖和,还不花钱。
就拿我儿子来说,他的玩具已经堆了三大箱,我也很想给他清理掉一部分。但是我不敢,因为我知道,假如我把他的三大筐玩具断舍离,他得把我断舍离。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联系我的经纪人南方有路。
想与我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请点击《好中文的样子》写作私密群。
网友评论
大概作者就是要吸引大家的眼球。
观点和理解似乎。。。
我的经历是这样。断舍离真的会改变一个人,而且真的有效。它会让你从对事物的看法开始改变,进而改变自己。靠鸡汤来抛弃坏情绪、坏习惯是不可能的。必须得有客观环境的改变,从而才能够引发进一步在精神上的改变,这两个是相互驱动的。而第一步的改变,就可以从很小的地方开始,比如扔掉已经很久不穿的衣服……放勇敢的放弃,成为一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你会想开很多事情。
小弟也是基督徒,不练瑜伽,但我极度不赞同作者对《断舍离》的评价。作者似乎没读过这本书,要么读了没读懂,心中都在为耶稣基督辩论了。
作者应该懂我这条评论的。
不要断章取义
不要舍近求远
不要离群索居
倡导简单的生活方式,优雅的生活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sk for inner peace .
这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断舍离?这叫有病吧
不代表别人的断舍离是没带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