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数学课,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课中,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估大?什么时候估小?”
此问题抛出,很明显感受到学生没有思路,不知如何作答。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是我的短板。虽然教五年级多次,但每每遇到这节估算课,我自己也只是就题论题,一带而过。然而近些年来,在倡导“有用数学”的教育大环境下,估算更是备受青睐。新课标中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估算教学在内容安排上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
通过梳理,自己在估算教学中通常会遇到以下困惑:
1.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估算,感受不到估算的必要性。
2.学生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估算,没有估算意识,因此会出现“先算后估”现状。
3.学生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估算策略,是该估大还是估小呢,对估算方法“疑惑不已”。
对于问题1,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作用。因为不管是哪种估算,都要结合实际情景进行。
其中问题3的困惑者最多。“度娘”给出这样的参考:“估算购物要带的钱,则要估大些;估算座位能坐多少人,则要估小一些;估算有上限额度值时,必须要估大些;估算有最低额度时,则要估小些等等。”如此专业的术语,想解释清楚并非容易,但这样的归纳是否是绝对的呢,个人认为——否。
比如:妈妈带了500元钱去购物,要买两样商品,溜冰鞋278元,电饭煲196元,估一估妈妈带的钱够吗?
按上述归纳,若把278估成280元,196元估成200元,280+200=480元,480小于500,显然500元钱是够的。因为我们将把它们都估大还够买,实际上一定够的。
再比如,学校有一个长方形的平台,长24米,宽8.8米,现在准备用彩色地毯铺满这个平台。每块地毯都是边长0.8米的正方形,问300块这样的地毯能铺满平台吗?
先估大,可以将8.8米估大为9米,长不变,此时平台面积估大为24×9=216平方米,300块地毯的面积为0.8×0.8×300=192平方米,192<216,也就是地毯的总面积小于平台的面积,显然不能,但因为平台面积是被估大了,所以无法判断没估大之前也不能;
再估小,可以将8.8米估小为8米,长不变,此时平台面积被估小为24×8=192平方米,300块地毯的面积也为0.8×0.8×300=192平方米,地毯的总面积刚好等于平台的面积,但是平台面积是被估小了,可以判断没估小之前一定是不能的,所以本题的结果是:不能铺满。
看来,估大还是估小,并非是有一个标准答案,通常是要判断“够”的话,所有的数据都要估大或不变;要判断“不够”的话,所有的数据都要估小或不变。估大或估小要适度,为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当然对我们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切实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策略,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