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世界充满着“孤独”这两个字,不只是自我体内的,而是听到的、闻到的、看到的,他们都很孤独,却竭力摆脱这赶不走、驱不掉的孤独印象。不过是不愿面对,不承认至少还可以假装快乐幸福地活下去。
看不懂麦卡勒斯,看不懂霍普的年纪是快乐的,能不去体会那令人绝望的孤独就不要去体会。有人说,那是再深沉的爱都无法挽救的深入骨髓之孤独。第一次读麦卡勒斯,只感受到大面积大面积的灰色调与安静,无法让自己沉浸进去,待到懂了,却又害怕进入那样一个无处不在流动的寂静世界。画是直观的,你看到霍普的画就是看到了,看到画中人呈现着孤独的各种姿态时,你就是感受到了。
如果能尝到手的咸味,为什么不?不愿意的人,太过机警了。
孤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好排遣,一个人待着即可,最困难是有人陪着的孤独,那种孤独让你难堪,让你悔不当初,也会让你沉溺。当一个人遇事不再自己独自解决,他(她)的心已出现了缺陷,自己无法做决断,就只能向外寻求加持力,这样的时刻越能感受到孤独,因为人与人之间最终是无法沟通无法理解的。
不敢说自己了解什么人,只是更能看懂朋友的落寞而已,他人说着对我的理解时,我通常都是笑着掩饰过去。你对一个不愿深度了解自己的人剖析他(她)的过去,他们会觉得深刻,但对于一个时常自我反省的人来说,这种状况充盈着冷色调,是苦的。
这段时间,太常听到他人说羡慕我的话,我听了当然是没什么感受,如果谁愿意要这样的人生,拿去吧我不会吝惜。我是个冷淡的人,不懂得激动和热切这四个字怎么写,再珍贵的东西,收藏着但也可以做到转眼就送人,我的人生还充满着笨拙和不自信,这样的生活如果你还想要,只能说明你活得真的很不自由很压抑。生活对于我来说是裹了层纱的物质,不知道你们什么感受,但生活的本来面貌并非可以轻易捕捉到,不放下自己的心感受,永远都只是隔雾看花。
从前的我,有棱角分明的倾向,我说的棱角分明与圆融不是对应词,从前我的棱角分明是看事看人缺少灰色,曾经以为自己很宽容,但看人看事仍不免带着偏见,这样就易让自己看不清楚,让自己变得偏激。但人和事其实和火锅一样,越煮越有味,不该一开始就息鼓倒旗。多几次这样的思考,你会感觉到视野宽阔了心胸开阔了,就会觉得所谓的成见太可笑了。
所谓成见,不只是教育固加给我们的,很大一部分也是自我眼界固定后形成的。我是没什么底限的人,三观很缺。这个社会动不动就喜欢拿三观来划分三六九等,渐渐与人不同的三观也成了一种衡量标准,本来稀缺的东西变得热门,这样东西就成了流俗。当有人说你三观正,且是那种与妖艳贱货不一样的正时,你该警觉了,这已成了一种衡量标准,然而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怎么能有一个标准?标准是为想安稳不想思考的人准备的,维稳维稳,就需要标准,当少数派成为了多数派,只是换了另一种思想的统一标准而已,没什么变化。
所以我不愿意加入什么派别,如果加入了只能说明自私的我另有目的。网上前段时间就三观是否端正争论得沸沸扬扬,看了大部分的博文,大概就是如果你对反道德反社会稳定的事情容忍度高,那么就和那些一点点事情就闹得沸反盈天的人不同,那么你就是真正的三观正。我越来越搞不懂,人为什么一定要用标签来界定人群,失去了标签就无法共同讨论了吗?想了一会儿就明白了,人还非得是这样,这个语言系统就是在教我们贴标签,所以你让人如何去挣脱这层枷锁?
最喜欢的几部外国名著分别是《苔丝》、《包法利夫人》、《红与黑》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用最近越刮越正的风气来说,这几本书三观都不正。你看看,一个纯洁的人做出那样事,一个少妇竟然不安安稳稳过日子,为了自己的虚荣和欲望搞婚外情,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这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与有夫之妇纠缠不清,这几本书的内容,随便拎出一点就会被这个时代如井喷般涌出来的卫道士喷到无处可藏。
人啊真是越怕什么就越去批判什么,害怕自己生活会失控会变不幸的人们,就只想把生活禁锢在自我可控制的范围内,没什么比不能把控更让人惊慌恼火的了。于是控诉与清理异端由此开始。人生已经足够艰难,为什么不能更加悲悯地去看待这一切?自问自答,其实不能的对吧,如果可以人类也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我喜欢苔丝的纯洁与勇气,喜欢艾玛的虚荣与不自控,喜欢于连的欲望与毁灭,人的多样性是美好的,会带来不一样的味道。我喜欢会沉溺的人,因其深情,不觉得他们的不自控是种缺点。苔丝用毅然决然的死为选择画上句号,艾玛为自己的虚荣寻到了砒霜,于连最终也难逃一死,他们的死不是种终结而是种升华,更加衬托出他人的不堪,都是些可爱的人啊。再有人跟我说安娜·卡列宁那是自作自受,死也是自己寻来的,我会直接反驳回去,你这么三观正直那就请你一辈子都不要有越轨的思想。
明明欲念横生,一群群邪恶而不自知的人。
扯了半天,其实文章内里的关联性很强,但真的就跟题目不太相关,最后的最后让我硬掰一下,鼠尾草、柠檬汁再加点威士忌的味道,其实我没试过,但味道肯定会很不错。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保持友好的态度。
今晚,看着咕噜咕噜翻腾着的串串锅,我突然想通了一些事情。早些时候在看《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有几处不太明白,不深究下去的话能靠感应明白。晚些时候跟朋友在吃串串,朋友说到中国人太聪明的问题,突然就想到了书中的内容,其实老祖宗没教我们耍小聪明,是我们后来走偏了。《老子》讲的是大智若愚,而我们在利用大智若愚,这种变相理解充满着急躁与焦虑。好好的修身养性之学,硬生生让我们发展成了钻空子之学,厚黑学?趋利狡诈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这种苦果已经慢慢反应到社会之中了。
如此,明天怎么办?
嗯今晚的脑花不错,前两次吃的时候很不喜欢脑花的味道,但今天异常好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