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声明:近来关注我的简友3000人,我关注的简友2500余人,其中接近500人我没有回关。这些简友显示写了0个字,获得0个赞。他们也许仅仅是读者,也许是某些简友的小号。特此声明,本人没有社交恐惧症,只要对方关注我,我必回关。但上述双“零”简友例外。
为避免字数不够800,特将自己搜集整理的不同朝代的语言表述方式,为写古风的作者奉上。
先秦时期的口语表达方式
先秦时期口语与文言文(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下同)一致。《论语》《孟子》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说话,就是这么个腔调。先秦时期的语言主要使用单音节词,与现代人使用双音节词不同。在汉语中,一个字相当于一个音节。单音节词是一个音节组成的词,就是一个音节表示一定的意义。而双音节词就相当与把一个字在词义相同的条件下扩展为两个字。列如:“欲”字变双音节词就是“欲望”、“欲求”等。
两汉时期的口语表达方式
两汉时期的口语与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差距。中国第一部方言著作、西汉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除了以通语解释方言以外,还注重以今语解释古语。《方言》卷一就记录:假、炽、怀、摧、詹、戾、艐这些词,都是“至”的意思……是从古语分化出来的不同说法,现在有些地方已经通用了。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可惜由于反映当时口语文献远没有文言文献那么丰富,两汉的口语研究尚有很大空间。
魏晋时期的口语表达方式
魏晋的文章和口语距离不远,如抱朴子。自从南北朝骈文盛行以后,口语和书面语和才分了家。在这时期中,只有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少数散文作品是接近口语的,其他还有一些零篇,如任昉的奏弹刘整等。
隋唐时期的口语表达方式
隋唐之所以出现了白话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佛教的大发展。由于潜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于方便传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
两宋时期的口语表达方式
两宋的口语与文言文已经完全脱节。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时常使用白话文。譬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文与可写信时、在给同事和文友鲜于子骏写信时、在给“河东狮吼”男主角陈季常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一口白话:“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的小说。”宋人的日常对话,就是这么通俗。
元代的口语表达方式
元朝由于汉语并非统治者的母语,很多时候连皇帝的诏书也直录当时的口语。《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一篇成吉思汗写给丘处机的诏书,全文如下——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起身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可见元代的口语和文言文依然脱节。元代找口语不要向词中找,而应该向曲中找。
明清时期的口语表达方式
明清是白话小说盛行的年代,诸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等,不胜枚举。皇帝批复奏章用大白话也不是稀奇事。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沿海有倭寇来犯,怒而下诏:“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民国时期的口语表达方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口语和文言文双轨发展到两两对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得以终结。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主张“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等,吹响了白话文运动的号角,终于让代表口语的白话文代替了代表书面语言的文言文。这种替代,是语言发展的大趋势,它使得交流更为便捷,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