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高中(必修二)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我已经教过好几次。从史铁生的文字还在不断更新的时候,一直教到这个世上已经没有了史铁生的肉身而唯有他的精神的时候。要教学生,必须得自己先品读。我对这篇文章可谓是常读常新,也是常教常新。最近,我又上到了这篇课文,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又有几处以前没有发现的地方,又有些许新的体悟。
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他感觉自己成了被整个社会抛弃的废物。本是不可一世的年龄,却一下子坠落到人生的最低谷。人在最消沉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世人的目光,无论是同情怜悯还是鄙视不屑。所以通常在这个时候会选择逃避,远离人群,远离喧嚣。正如他在《我与地坛》里写的:“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就这样地坛成了史铁生的避风港。地坛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的一个至为难得的宁静的去处。它古旧,荒芜,冷落。本是座废弃的,被人遗忘的古园。可这正合了史铁生的意。史铁生能找到一个独处的所在已经是感激不尽,何况地坛是那样的善解人意!
在史铁生的眼中,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落差。双腿的残废使他感觉处处不如人。他怕与人对话,怕与人共处。唯有地坛是可以平视,可以对话的。地坛的沧桑,破旧,荒芜,冷落,使史铁生从心底里感觉亲切,感觉温暖,仿佛地坛是为了等他而有意褪尽了那一身繁华。在文中史铁生在描写地坛的风貌时有意使用了许多主动的句式,看得出他对地坛怀有深深的感恩。“地坛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人唯有在沉静下来之后,才能看见时间,看见自我。心浮气躁的时候是看不见这些的。地坛用弥漫满园的沉静的光芒抚慰史铁生,使他沉静下来,使他看到了越来越红也越大的太阳,使他看到了健全人通常视而不见的满园子蓬勃的生机。他一个人在地坛静静地思考有关生和死的事情。而地坛就像一个大爱无言的长辈默默地聆听着这位受伤的年轻人倾诉他的委屈,他的苦闷。地坛有着温和的目光,平和的心态。它始终如一的宁静,使得史铁生所有的恼怒,生气,发火都无处可施。
终于,史铁生想清楚了。他清楚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他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事实不能改变,那就坦然接受。所以人既然出生了,就得坦然接受生命这个事实。而死必然会降临,又何必那么着急?人生是一次性的消费品,用完了就没了。我们该做的不是着急求死,而是去好好珍惜善待生命,活出夏花一样的精彩和美丽。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在史铁生看来“怎样活”是一个“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的问题。史铁生在文中告诉我们,要像祭坛石门中的落日一样活,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要用寂静的光辉灿烂地映照地上的每一个坎坷;要像雨燕一样活,即使在暴风雨来临的最落寞的时刻,也要勇敢地出来高歌;要像孩子那样快乐地生活,在冬雪覆盖了所有生命迹象的时候,把生命的触角无限的延伸开去;要像地坛苍黑的古柏那样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活得镇静从容而坦然。
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味道,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身临其境地用心去闻才能明了。每一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喜悦,无论残疾与否,都要坚强地活下去,去品味人生的种种。以上即是我这一次重读《我与地坛的》的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