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放鸡汤不胡编乱造,只就自己身边事实尽量客观叙述。
看过很多网文听过很多传说,当年坐在班里最后一排的屌丝都逆袭了飞黄腾达了赢娶白富美出任CEO走向事业巅峰了,这些网文传说言之凿凿,说的有鼻子有眼,看完之后让人热血沸腾,为毛当年我不是那个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呢,如果我是那个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现在被羡慕的人可能就变成了我!
骚年,醒醒吧,结束这种一厢情愿的幻想吧,不是每个屌丝都能逆袭,不是每个传说都值得推敲,至少在我身边,它们不曾这么轰轰烈烈的发生过。
先来摆事实讲道理。
本人在高中时间,非常荣幸的稳居班里最后一排达三年之久,除了高一第一学期是因为个子缘故放在了最后一排,剩下的激情岁月里,本人都因为身高成绩等综合原因稳居最后一排。
现在我就说说,我们最后一排的这几个哥们都做了什么。
我可以肯定一定以及确定的告诉你,我们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没有一个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向人生巅峰,我们中间有一个考上了军校,这是最后一排混的最好的一个,我和另外一个人按部就班的在一家普普通通的单位专心致志的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员工,还有一个哥们在公司上班,恩,对滴,就是那种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随时可以被取代的公司里上班,剩下的我一些哥们,有一个自己开了一个公司,听起来敞亮大气,但其实和电视上演的成功人士相差十万八千里,虽然他们的名字都叫做创业家。
我曾在很多网文和酒桌上,直接或间接的获得一个结论,善待那些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因为将来他们可能是最成功的人,如果生活是一场电影的话,肯定剧情就是这么翻转的,以戏谑的口吻嘲笑上学期间那些成绩不错的书呆子,然后先抑后扬的表达出最后一排男生雄起,最后一排的人从此站起来了!
可是生活不是电影,也不是扮猪吃虎的网文,生活就是生活,现实而又生动。
我不否认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的确有一些走向社会后,活的生龙活虎,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就否定那些成绩好的一部分人,在走向社会后也一样混的不错,没有必要因为得出这个结论就否定那个结论。
我们都知道,学校是一个很容易把一元化成功定义为全部成功的地方,成绩好就是万般皆好,但是走向社会后,我们发现成功的定义不再是一元论,而是出现了各种定义,这时候我们只能说大家又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并不能说最后一排的学生就开始反超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那些坐在最后一排将来混的好的人,其实在学校里,即便他的成绩并不出众,但是他在某一方面肯定有其它别人不能到达的地方,比如说他很善于表达和交际,而这两种能力恰恰是将来走向社会逆袭反超的核心技能。
只有那些本身没有核心技能且成绩不好的人才会嘲笑学校里成绩好的同学。事实上处于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越来越发现,成绩好的同学,其实在学习以外的技能上表现也很出色。我的一个同行在参加完某次教育会议后,在微信上发出这样的感慨:竞赛成绩好是这些孩子的标配,但为什么主课学业好,长得也好,英文也好,家境也好,就是声音也那么好听。
我和很多教育行业的朋友聊天后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一个人的能力是相通的,除了一部分拼死用功获得好成绩的学生外,做事优秀的人,即便换一个领域,他们做得一样会很优秀,因为就学习(这里的学习不只是传统认知中的学校学习)而言,一窍通而百窍通。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种可怕的认知,一百个成绩好的人里,只要有一个混的不好,就会有人说学习好有什么用,还不是照样混的不好,一百个成绩差的人里,只要有一个人混出模样,就会说成绩差也没什么,照样可以当人生赢家。然后接着爆出一段调侃,博士给硕士打工,硕士给本科打工,本科给高中生打工,所有的人都给小学生打工,由此更加确定无疑的得出一个结论,读书有个卵用!
我们不否定社会的确存在这种现象,但是我们不能拿个例当普遍,不能说一棵果树结了一只硕大的苹果,就断言这棵果树其它所有的苹果都应该结这么大,这是违背客观事实的,一个稍微有点理性思考的人都会明白,就成功几率而言,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其可能性在比例上会更高一些,退一万步讲,就获得中产生活而言,坐在前排的人获得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这个社会,我们从不鄙视那些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我们鄙视的是那些自己不去进步不去努力却不断讥讽嘲笑那些努力进步的人。
这是一个理性的社会,也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那些坐在最后一排最终成为世俗定义所谓赢家的人,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换个行业换个领域,他们其实恰恰成了坐在第一排的人,那有什么屌丝逆袭,所谓逆袭,只不过是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