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婚姻育儿想法
安全感02|“奶奶,我想妈妈了。”

安全感02|“奶奶,我想妈妈了。”

作者: Jk不二子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10:01 被阅读51次
安全感02|“奶奶,我想妈妈了。”

1 “奶奶,我想妈妈了。”

周六上午我陪娃上足球课。九点,训练马上要开始了。

“奶奶,快点!教练已经在点名了!”看台上有个小女孩在喊。

“再等等 ,你的球衣和球鞋都在你妈妈那里。”旁边坐着的奶奶边说边朝球场入口处张望。

“妈妈怎么还不来啊?”小女孩也站起来,着急地朝入口处望。

“就是啊,说好要赶过来送的!”

训练开始了,妈妈还没来。小女孩只好坐在看台上,无聊地看别人踢球。

大概过了十分钟,妈妈才匆匆忙忙赶来。妈妈穿着宽松的运动装,头发有点凌乱。一路小跑,来到看台边,从背包里拿出足球和服装递给奶奶。奶奶赶紧给孙女换上球衣。

年轻的妈妈看女儿进场了,就和奶奶打了个招呼先走了。

因为球场里的女孩只有一个,我对她有点好奇。于是,就和留下陪娃的奶奶聊了起来。

踢球的小女孩叫乐乐,今年四岁半,由奶奶爷爷一手带大。

昨晚乐乐睡在奶奶家。踢球的装备在妈妈家。本来,妈妈会开车来接乐乐去踢球。但是今天估计睡过头了,她怕来不及就打电话让奶奶先送乐乐去球场。她自己直接开车去球场送装备。结果还是迟到了。

双休日乐乐都排满了课。

比如今天,10∶20乐乐踢完足球后,10∶30马上要去上乐高积木的课。一般上到12点。下午还有朗诵课,晚上还有舞蹈课。明天上午是绘画课……

老人感叹,自己年纪大了,这样送来送去赶场子实在有点吃不消。

正当我想要说些什么的时候,奶奶突然自豪地说∶“我们乐乐参加朗诵比赛还在市级比赛中得过一等奖的呢。”

“哇!乐乐好棒啊!”

奶奶喜滋滋一笑,接着说,“不过,她有时也会有情绪。有一天早上,我照常让乐乐练习朗诵。可是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她支支吾吾,怎么也不肯读。突然,她眼泪出来了,说了一句‘我想妈妈了’。”

不知怎么,听到这句话,我忍不住鼻酸。这个年龄段,孩子渴望和妈妈在一起,可是明明母女同主在一个城市,一周却见不了几次面。

现在,像乐乐这样的城市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平时住在老人家里。老人负责接送他们上学放学。父母也就每天一起吃顿晚饭,之后就走人。到了双休日,父母给他们报了各种课程。父母一周和孩子真正相处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

2 什么时候,孩子可以面对分离?

很多父母认为,离开年幼的孩子无关紧要,因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而且老人带也是一样的。

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1917年,弗洛伊德就发表了《哀伤与忧郁》,他指出早期母婴分离,将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

孩子3岁之前,如果和妈妈有两星期以上的分离,就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可逆转的,被抛弃的内在创伤。

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当孩子形成了客体稳定和情感稳定的概念后,才能承受与妈妈的分离,否则他会将短暂的分离是为永远的被抛弃。

所谓客体稳定,用孩子的话来说,就是“虽然我看不见妈妈,但我知道妈妈是存在的,妈妈会回来的。”

情感稳定,是指孩子知道“妈妈有时对我不好,但我知道她对我的好是恒定存在的。”

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孩子到三岁时才能形成这两个概念。

因此,孩子三岁前,妈妈最好亲自带。如果实在没有条件自己带,也要尽可能与孩子有良好的互动。比如,每天和孩子有相处的时间。

3 孩子黏你,说明你们依恋关系好吗?

有一次,我在心理咨询工作坊上,和几个妈妈讨论“自己和孩子的依恋关系好不好”。

有位妈妈很自豪地说,“我的孩子很黏我,到哪都跟着我。我离开一会他就大哭。我们之间的依恋关系很好。”

话音刚落,不少接触过一点心理学的妈妈就有异议,纷纷表示“好的依恋关系不是这样的。”

那些总是黏着父母,分分钟离不开父母的孩子,是心里害怕失去父母的爱。他们对父母的依恋是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通过设计陌生情境技术研究发现,婴儿依恋风格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情绪型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无论妈妈是否在身边,都不会担心被抛弃。因此他会自然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不会刻意讨好妈妈。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虽然也希望和妈妈亲近,但是他们会压抑掩饰自己的情感,对妈妈的离开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又想靠近父母、又想远离他们,焦虑导致他们情绪很不稳定。

后两种类型都是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而孩子黏妈妈,离开妈妈就“作”不停,或者孩子对恰恰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高品质的依恋关系,在于抚养者给予孩子内在的安全感,让孩子有能力与抚养者分离。

4

为什么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重要?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联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依恋关系是建立孩子内在安全感的重要基石。

(1)影响孩子自我认同感。

如果孩子的依恋对象相对固定,有助于他形成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那些长大以后,乐于独处的人,都源于在依恋方面获得了安全感,拥有一个可以归靠的港湾。

(2)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

有安全的依恋关系,他可以更大胆地探索周围世界,从而更快地度过感知运动阶段。

(3)影响孩子成年的亲密关系。

从来没有依恋过任何人的孩子,没有和他人建立情感联结的体验,长大以后往往无法和深爱他的人联结。

5 孩子需要什么?

依恋是在婴儿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提高亲子互动的质量,有利于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首先,孩子需要固定扶养人。

我觉得,在决定由谁来抚养婴幼儿时,父母要想清楚一件事。那就是,你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和谁建立最深的情感联结,是自已,还是其他随便什么人。

主要抚养人最好是父母。如果实在没有条件,也不要频繁更换扶养人。

其次,孩子需要良好的教养方式。

我们不妨从三方面来校准我们的教养风格∶

(1)正确理解婴儿发出的信号,并及时积极回馈,满足他们对自我安全的需求。

(2)经常通过语言、笑、爱抚等,进行情感交流,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

(3)为孩子创设丰富的环境,通过各种亲子互动游戏活动,满足他们对社会活动的需求。

6

孩子和母亲有着天生的内在联结。他们依恋母亲,信任母亲,将自己全身心地交于母亲,这是一种无私的托付。

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将他推开,把他送走。他会因此愤怒绝望,切断与这个世界的情感联结,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

他因爱的召唤,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也应以爱,陪他长大。


【下文预告】

这是“被关爱∶安全感”第二篇,你知道了∶

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基石∶依恋关系

在下一篇文章里,我们将一起来讨论∶

怎样的环境能给孩子真正的安全感

(如果你觉得读后对你有启发,请点下面这个喜欢❤️,万分感谢哦!)

相关文章

  • 安全感02|“奶奶,我想妈妈了。”

    1 “奶奶,我想妈妈了。” 周六上午我陪娃上足球课。九点,训练马上要开始了。 “奶奶,快点!教练已经在点名了!”看...

  • 我想奶奶了。

    午睡了很久。做了很长的梦。梦见了爸爸和前男友。醒来,窗外阳光很美很暖,鸟儿叫得欢快。我想家了。想奶奶,爸爸,妈妈。...

  • 妈妈《奶奶》02

    一晃三十多年了,奶奶也已70多岁了!回想起这三十多年奶奶为我所做的一切,觉得自己亏欠奶奶很多。 听奶奶说她那年把我...

  • 奶奶,我想给你做回妈妈

    奶奶的白发 从点缀变成了主角 越来越慢的动作 有些僵硬而生疏 背影开始矮了下去 像被晒弯的稻穗 不知觉的自说自话 ...

  • 齐悦梦想社群第二篇+925字

    “妈妈,我想奶奶了” 今晚月月做作业,老师布置写一篇作文,她说“我看了一篇写奶奶的作文,好感人,我也想奶奶了”。 ...

  • 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些年,现在我想自己已经走在安全感的路上了。 小时因家中奶奶不喜欢女孩,我的童年是在...

  • 奶奶,我想您了

    大晚上的睡不着,想跟您聊聊天。也不知道您过得怎么样?现在是不是天天吃香的喝辣的,没有烦心事,没有病痛折磨,天天跟我...

  • 奶奶,我想您了

    四月春风拂面,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缅怀我的奶奶。 奶奶,我想你了,想着你送我去上幼儿园,送我到幼儿园门口我就执拗...

  • 奶奶,我想您了!

    寒食东风,飞花如雨。又是一年清明,只是我们祭奠的,成了您。 去年仲夏,您...

  • 奶奶,我想您了!

    “奶奶,我想您了!” 晓惠端坐书桌前,想给奶奶写信。 她刚从老家来到深圳一个星期,妈妈陪她了一个星期,今天又去陪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安全感02|“奶奶,我想妈妈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it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