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堂书屋领读道德经已经810天了,最近有几位书友主动向我表达道德经确实能帮助自己想明白一些事情,对此我第一次感到我的坚持是对的,国学需要弘扬,今天想多说一点。
为什么第一本选择读道德经?
我当初选择从道德经开始读,是考虑就长短而言,道德经81章,3个月读完一遍可以接受。如果选择论语512句,一天读几句合适是一个问题,时间需要太久,如果要筛选那些是重要的,那些不重要,对于我来说不敢妄加删减。
其次从理解难易而言,道德经和论语年代相距不远,所以从字面上讲,2个没有太大区别。道德经结构比较完整,总分总结构明显,观点,论证具体,所以我认为好理解,当然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没有这个感觉,现在读第二遍,这个感觉就会比较明显。论语战线拉的比较长,自己感觉结构不易于系统学习,感觉上下不挨着,论语自己肯定有自己的体系,结构,但读完一遍能不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个难度肯定比道德经大。
你看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你问一个小白道德经讲什么,他肯定会说道德经讲“无为”对吧,那你问论语讲什么,他可能一时半会还想不出来,或者说一堆,所以从这个方面讲,老子讲的专,孔子讲的广。
那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这里不讲原文,只是举个例子。最近群里经常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候也会发一些国外的科学研究结论,一般情况下不外乎这种结论:
-
家长特别在意孩子的成绩,学习成绩不好,就各种逼,各种报班。
-
家长应该更关注孩子内心。
对吧,一般的工具书都是这个套路,咱们能说他说的不对吗?呵呵,人家说的完全正确!但这和道德经有啥关系?我给你说关系大了!
有无相生是道德经6大主题的一个,有是啥?就是你眼前能看到的,无是啥?就是你眼前看不到的。
学习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迫在眉睫啊,不但孩子前途渺茫,自己呢?没面子是吧?这都是你能看见的,就是道家所说的“有”,”有“能干什么?“有之以为利”。
然后呢,逼孩子补课,刷题,方法不对,造成孩子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孩子内心会病态,沟通,交流都是问题,这些人家也有说,但一般家长看不到,或者明明知道,但感觉一次两次应该没事,或者说眼前问题的不到解决,顾不上眼后之事,这叫啥?孩子的精神,内心层面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你觉的“无”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逼一次,感觉和之前没啥两样,就逼2次,3次,到最后逼的孩子死的心都有了,你才恍然大悟?“无”能干啥?”无之以为用“啊 !
通透不?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很重要,但真正重要的是你看不到的无。“无”这个东西是个缓慢现实功效的,一般都是质变的那一刻你感到了他的重要性。
所以教育到底该怎么做,那我还是一个小白,孩子4岁,我也愁以后孩子学习不好该怎么办,但我觉得有一点我应该要做到,就是我做不到的别要求孩子做。如果我不爱学习,那我天天逼着孩子学习,这不是在搞笑吗?所以要身体力行,从无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天天看着你学习,影响他。大家看所有有关如何学习的书,不外乎2个字,“自学”。你的让他自己爱上学习。
大家要多关注无的作用,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和现代西方学术性书籍
我认为她们的关系和上边孩子教育问题是一样的。
-
工具书,方法论的书解决有的部分,可以让你知道理论。
-
道德经之类的国学书籍,解决无的部分,可以让你思想层面动起来。
灵魂拷问啊,为什么我们道理都懂,方法都会,依然无法过好这一生?因为你光知道,但总也迈不出第一步呗。看看国学典籍吧,指不定哪一句经典就触动到你,解放了你的思想。
雪堂书屋最后呢,学道德经也算“为往圣继绝学”尽一份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