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恶言毁掉孩子的清华梦
最近追着看了热播的新剧《都挺好》,每次看到苏明玉回到家就被妈妈的言语堵得只剩下低头哭泣的时候,真的是我见犹怜。
饭桌上,考了年级前十的苏明玉,只敢怯怯地向妈妈要一千元报名高考强化培训班。
“考清华是我一生的梦想,为了这次高考,我已经准备了好多年。算我求你了行吗?”
妈妈没有鼓励和赞赏,坚决不给孩子花钱上培训班,更是无视她的意愿:“一个女孩上那么好的大学有什么用,我帮你找好了一个免费的师范生的名额,要是不想去也行,正好我们医院招工,考虑好我给你报名,这样咱们更省钱。”
看着明玉绝望地垂下了头,饭也吃不下,她只是更生气地吼她:“哭什么哭,你觉得委屈了是不是。你说,把你生下来养这么大容易吗。”
我内心不禁想问一句:想考清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错,苏妈妈要对女儿这般歧视和辱骂?
直到有一天,明玉发现家里把她的房间卖了,没了她容身的地方,问母亲为什么这么对她。期间,她一遍一遍地问妈妈:“你们还有没有把我当苏家人?”
她妈妈直接一句“闭嘴”,然后就是一连串的语言攻击:
“给你吃给你喝养你这么大,我们有罪了是不是,有本事你就别用我们的钱哪。”
“你走,你现在就走,永远都别回来。”
“你是个女孩,怎么跟你两个哥哥比。你以后还要嫁人。反正我们只负责养你到十八岁,到老了我们也不需要你养。”
这一次,苏明玉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这个家,离家前留下最后一句话:“我不会再回来。”
想到自己,平时哪怕是父母语气稍微重一点的话,我们都接受不了,更何况苏妈妈这样决裂的言语。
任何一颗自尊心都承受不起这样一而再的暴力敲打,它总有一天真的会碎。
即使现在事业有成了,苏明玉仍然忘不了当年母亲对自己的态度,她和别人讲起时还说:“我到现在都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
- 2 -
恶言改变孩子的一生
在知乎上看过一句话,深感认同。
“你知道吗,我觉得最烂最烂的牌不是家里多么贫困,欠了多少多少钱。一副真正的烂牌,是父母带给你的悲观、自私、冷漠与自我厌弃等等,这种儿时的环境所造成的性格或者心理问题可能会阻碍一个人一辈子。而有父母的爱,养成坚强乐观,正常的性格,就是一副最好的牌。”
王猛曾是四川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本科后又去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读研究生。但是他从出国之后已经有12年没回家过春节,并且“拉黑”了父母的一切联系方式。
王猛出生在一个机关大院的家庭里,父母的文化水平也相对偏上。但这却并没有让王猛拥有温馨的家庭氛围。
相反,从很小的时候起,每当他想做什么尝试,无论好坏对错,只要是父母不希望他做的,就会用言语打击,以他的不足去断定他做不好,直到孩子无奈放弃。
成绩好的时候就叫他“宝贝”,成绩不好的时候就开始搬出“我辛苦一辈子,那么努力赚钱不都是为了你吗?”“我上班那么累,回家还要辅导你的学习,你怎么就考这点分数!”等一系列的情感绑架的话语。
在一次毕业旅行上,王猛被导游当着全团的面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父母没有在意。回房后,王猛向父亲表示自己的不悦,反而遭到了父亲一阵教育责骂:“你都这么大的人了,心胸怎么狭小,以后怎么面对外面的世界?”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但因为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工作应付不了,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父母一直在言语上“孜孜不倦”的打击,使他对自己从来没有自信过,尽管学习成绩优异,可是他却成了一个内向、敏感、注意力难以集中、不善交际的人。
他决定出国读研,研究心理学,希望通过学习帮助自己与过去痛苦的经历带给他的影响告别。
他第一次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他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经历重大创伤后出现的适应性障碍,产生持续性的情绪异常,经常联想到创伤体验,对事件的看法变得消极,丧失对其他事物的兴趣等,对社会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父母在回忆分析儿子与家里断绝关系的原因,确实从没有给过儿子爱和鼓励的话语,为了使儿子成才,一直不断地用严厉苛刻的语言对孩子施暴却不自知,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甚至影响了他健康心理的成长。
这段时间,深圳刚刚出了一个新闻,13岁的男孩跳楼身亡,并留下遗书:“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讨厌我,我走了,请不要伤心难过。”
短短的一句话,凝聚了男孩的爸爸妈妈13年来对他说的所有话的信息。
是要多少语言暴力的积累,让这个原本还要沉浸在爸妈疼爱中好多年的可爱孩子,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对待他人,我们尚且知道言语要斟酌。但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却总以为可以用语言肆意发泄,也习惯地以为孩子的成长是靠压制、打击、嘲笑、谩骂来鞭笞的,以为说过的话会随着我们的遗忘而消失。
而其实,那些话一字一句地刺痛着孩子的心,阻碍着他变强大、变开朗、变自信,去信任和接纳别人,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他成年以后也无法改变的痛,伴随他的一生。
- 3 -
语言除了是暴力,还是力量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最初认识世界的载体,是我们一切情感模式和三观形成的聚集地。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成年后与他人的关系。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说道:在家庭里,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遇见情绪的时候,交流感受才是亲密关系进行绝大多数沟通的目的,而不是批评或者解决问题。
时代改变了,我们爱的方式却没有改变,心里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主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互相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伊能静近日参加《超级演说家》,第一次谈到儿子患病。
在儿子哈利童年时身为母亲的她就发现了儿子吃饭的时候总是比别人慢,别的孩子半个小时吃饭,哈利要花两个小时。多年后才发现是因为鼻子过敏导致咬合不正,下巴逐渐后缩。
然而,这样一个经历父母离异而不完美的儿子,却一直是伊能静口中的“小王子”。妈妈鼓励他做一切喜欢的事情,并且永远第一个为他鼓掌,夸他棒。
他热衷舞蹈,作为学校的代表去参加表演,学导演、作曲写词、学设计,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孩子,积极寻找着自己的无限可能。
他说:“虽然还不确定,我还在找未来我想做什么,但是我觉得找的过程就很有趣。”
是啊,就像他的妈妈一样,50岁仍然还可以有有趣的梦想。“要当一个永远像朋友的妈妈,闪闪发光,温柔有趣。”就是他妈妈常在儿子耳边说的话。
她说:成人的一句话,就是孩子的全宇宙。爱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讲究智慧和方法。
唯一与儿子吵过的为数不多的架,因为儿子想去上剪辑课,可伊能静想让他去上编剧课,没想到,遭到了儿子的拒绝:你用你知道的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而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我的未来你没有去过。
听完儿子的话,伊能静反思自己,然后尊重孩子的意见:是啊,我们经常会在不知不觉间,把自己的意愿加在孩子身上,仿佛我们是过来人,更有经验。
可我们却忘了,孩子的路我们不曾走过,不知道路上会有什么,我们的经验不一定适用。
她是愿意接受和倾听儿子想法的妈妈,除了一直用语言的力量给予孩子鼓励,还在意语言对孩子产生的暴力。
因为她深知,其它的暴力对身体的伤害或许是一时的,但是语言暴力对心灵的伤害却是长期的,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的。
哈利17岁生日的时候,妈妈看着他与同学们“有着独立的社交生活,开着流行语的玩笑,热烈地讨论未来”的那一刻,突然发现他真的长大了,长成了独立、阳光、有主见的孩子。
在前几天,央视《经典咏流传》播了一个由14个听障孩子用不同的音高和一个相同的音节“啊”,唱出整个生机盎然的春天的表演节目。孩子们最纯粹的声音,让所有人听见了无声世界里勃发的生命之歌。
朱丹在录制现场,说了一句话:对于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是不是天使,而是有人把他们当成了天使来呵护。
你的孩子,就是你口中描绘的样子。
回到电视剧《都挺好》,在后来苏明玉回旧屋收拾的时候,发现了妈妈的日记。原来,妈妈一直是爱明玉的,只是从来没有用爱的方式说出来。
以爱的名义实施伤害,是我们多少家庭的现状。
不是不爱,只是爱用错了方式。
我希望这种用伤害的方式表达爱的做法可以尽早停止,让家回归最温暖的港湾的本质,不再让语言成为刺痛人心的锋利武器,扼杀孩子原本无限可能的梦想。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