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做出错误的选择,我们希望孩子走的每一步上都能选对,但是,我们也知道,我们不可能一生都替孩子做选择,未来生活中还需要孩子能够独立自主的做出正确选择。
那怎样引导孩子学会正确选择,避免踩坑呢?我们通过一本绘本作品,来教会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教会孩子做选择。
一部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作者在创作时孜孜以求、下足功夫是一个必要条件。
美国绘本作家维吉尼亚·李·伯顿,就是这样一个“态度决定一切”的信仰者。
伯顿有多么精益求精?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描述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发展,为了保证品质,她特地前往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学习地理学、古生物学、古植物学和考古学的知识,然后才开始构思创作。
在伯顿的作品《小房子》中,“魔鬼在于细节”这句话同样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在描述小房子周围的四季变化时,小房子拟人化的设计让讲述视角显得与众不同。
小房子看着人们各自忙碌着,看太阳东升西落,仿佛小房子真的有生命一般;在勾勒田园生活的四季时,伯顿选取鲜艳明亮的色彩,春天是嫩绿色的,夏天是深绿的,秋天是金黄色的,冬天是银白色的。
看得出来,绘本中每个部分伯顿都做过精心设计。排版形式上,文字的排列对应着图画的线条走向,二者完美呼应,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伯顿凭借《小房子》获得了美国绘本大奖凯迪克金奖。在获奖的感言中,她透露了自己的创作诀窍——平等对待孩子,不能写低了他们。同时要注重细节设计,不论多小的部分都要能与整体融为一体。
故事讲述了小房子被建在一个悠然美好的小山村里,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充满乐趣。她偶尔也会被远处城市的灯光吸引。后来,小山村被开发成了大城市,当生活在高楼大厦之中时,小房子开始怀念此前的乡村生活。最后,她如愿回归了乡村。
故事中有个关键信息贯穿始终,就是小房子对“什么才最适合自己”的思考。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小房子》中学到两个方法引导孩子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对比引导
在读完绘本后,孩子第一反应是跟着小房子开心、难过、再开心,低龄的孩子还做不到主动思考小房子的心理变化背后的含义。所以,我们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对比来引导孩子,进行启发。
故事有前后两个场景,一是小房子在小山村的时候。父母可以提一些放开性的问题来启发孩子,比如:
“小山村的春天是什么样子?小房子周围都有什么?”
“小房子看着小山村的四季变化,心情是怎么样的?”
“小房子看到夜晚的城市灯光,她在想什么?”
不要问“小房子开心吗?小房子喜欢苹果树吗?小房子想去大城市吗?”这种封闭式问题,孩子只需要回答“开心、喜欢、不想去”等几个词,无法促使孩子大脑高频工作,不利于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正如伯顿所说,“不要看低孩子”。
另一个场景,也适用于开放式提问。“小房子的周围变成大城市,她在想什么?”“小房子最后被搬到了小山村,她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此时要注意的是,无论孩子回答什么,父母都不要批评,哪怕孩子回答的不靠谱,也要尽量找角度去肯定他、鼓励他。
第二,做做互动小游戏
父母可以在家里找玩具建筑物充当小房子,将小山村和大城市两个场景中的标志性元素挑出来做成道具,画一画和写一写都可以,与孩子一起做元素卡片,例如小山村场景中的“苹果树”和“知更鸟”,大城市场景中的“高楼”和“电车”,等等。
目的是与孩子来表演迷你情景剧,“现在是小山村的春天,小房子周围应该有些什么?”由孩子搭配自己心中“小山村的春天”和“小房子眼中的大城市”。
孩子在生活中的某些选择,可能父母认为并不合适,这时可以跟孩子聊聊《小房子》的故事,引导孩子想想究竟该怎么选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能用自己的经验擅自替孩子做决定,应该鼓励孩子多做尝试,这样孩子才能找到“什么是真正适合的”。
希望《小房子》这个故事,可以帮助父母在教会孩子面对“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这个选择题时,有更多弹性思考和优化选择。
网友评论